中药 · 第14讲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中药 · 第14讲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00:00
31:29

第14 讲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第六章 中药的应用

总论的最后一章,中药的应用。在这一章里面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量和中药的用法。根据教学大纲,前面两个问题,就是中药的配伍和用药禁忌属于掌握的内容,所以要更加重要一些。后面的两个问题,中药的剂量和中药的用法属于熟悉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医生都是很重要的关于中药应用的知识,实际上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下面我们介绍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第一节,中药的配伍。我们从中药的使用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中药的最早期一般是单味药的使用。在单味药使用的过程当中,就发现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般的单味药它的作用强度都有限,就是它的力度,临床上有的病情比较重的时候它常常觉得药力不够,也就是一般说的药不及病,达不到预期治疗的效果,所以就需要来增强单味药物的作用强度,后来呢就通过配伍的方法。另外这个单味药尽管中药有的说一味药就是一个小的复方,它不止一种功效,至少都是两种,或者三种功效,但是人的疾病或者说这种证候有时候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药物尽管有不止一种功效,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病情的需要。那比如说感冒风寒以后,可能就会出现头身疼痛,或者出现咳嗽气喘,他有很多的症状,如果这个单味药它可能只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或者就没有止咳平喘,不能缓解咳嗽气喘的症状。有的可能也没有明显的止痛作用,缓解头身疼痛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有的可能兼有止咳平喘,那么它止痛的效果并不强。有的可能兼有止痛,但它没有缓解咳嗽气喘这样的一些功效,所以它不能全面的适应这个证候或者患者病情的需要,这也是单味药不足的地方,也需要用另外加一些药来使它能够全面针对证候而适合病情的需要。另外有的单味药呢有一定的毒性,或者常常出现不良反应。这个在实践当中慢慢的发现也可以通过配伍来降低或者消除一些药物的毒性或者不良反应。所以这样呢,中药的临床应用就由以单味药为主进入到复方的使用。那么复方的使用呢,就涉及到一个配伍的问题,所以首先呢我们要了解什么叫中药的配伍。配伍,配就是配合、组合的意思;伍呢,最初的本意是部队,队伍,就好像组成一支军队,它不是单一的一个。所以从中药的配伍来说呢,就是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使用,这个就叫做配伍。把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使用,这就叫做中药的配伍,或者就叫做配伍。关于中药的配伍在《中药学》里面要介绍,今后《方剂学》里面也要介绍,但是这两门课程当中,研究的中药的配伍的角度不一样,它的内容也不一样。《中药学》里面的配伍呢,是研究的药与药之间,主要是两味药之间,它互相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后会出现怎么样的一些情况,在它的毒性或者功效方面,有怎么样一些相互的影响,它是一种任意的关系。而《方剂(学)》当中研究的配伍它是对一个特定的处方,这个处方它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根据治法的需要把一些药物有机的组合起来。那么在《方剂》里面研究的配伍呢,是在研究这个方里面的药物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药物对于它们所要治疗的病证之间的一些相互的关系。它是根据特定的临床需要,是研究方剂内的。这两者它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中药学》里面讨论这个配伍并不涉及具体的方,这个方里面这个药它的关系怎么样怎么样,而且我们是讨论的任意的两味药物组合在一起它会怎么样,这里就是说明一点。在第一节里面呢,有三个问题。

一、配伍的目的

第一个问题是配伍的目的,第二个是配伍的关系,第三个是怎样正确对待各种配伍关系,比较重要的是后面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是这一节的一个核心内容。那么第一个问题呢,相对较简单一些,也容易理解和记忆。就是配伍的目的,也就是说中药为什么现在很少单味使用,要把它组合在一起,要组成复方,要配伍使用。根据我刚才讲的,中药单味使用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呢一个就是单味用常常可能药力不够,或者说不能完全适应病情的需要,或者容易出现毒副反应。针对这种不足,通过配伍那就是来解决这三个不足的地方,对它进行弥补,所以这个配伍的目的概括起来就三点:一个就是增强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这个外感风寒,就是如果出现了咳嗽气喘、头身疼痛,我们就把两种以上类似的发散风寒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比如说麻黄和桂枝,今后羌活与防风等等,这方面呢它可能就会作用增强,在发散表邪的时候。另外呢,就是全面适应病情的需要。因为病情是复杂的,单味药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功效。另外一个就是降低毒副反应。这三个目的与炮制的目的从文字上来讲是一样的,从目的来说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通过炮制的方法,一个是把药物组合在一起的方法,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它们最终的对于临床在应用当中最终的目的是一样。我们前面说这个炮制的时候,炮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它通过比如说把药物切片,或者把它粉碎,便于煎煮,使有效成份能够充分的溶出。或者说加上一些辅料,对药物进行炒,或者炙,或者通过其他一些炮制的手段,使这个作用增强。除了炮制能够增强药物的作用以外,把类似的药物,有类似功效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来增强,这是更加重要,可能比炮制增强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它的表述的文字上是一样。第二个呢,炮制也是降低毒副反应。这个配伍也是,比如说前面我们说乌头附子有毒的需要炮制,炮制一般都是要用加热的方法,有的也要加一些辅料。有的辅料本身就是药物,也相当于就是配伍了。比如说附子有毒,和干姜一起,可能附子的毒性在煎煮的过程当中就有所降低。前面我们也讲过麻黄如果说(用于)肺热喘咳有汗的,它的温散发汗的作用可能就成为一种副作用,这个时候如果是配伍石膏,对肺热的喘咳它的副作用就不容易表现出来。通过配伍就降低了毒副作用,一个是毒性作用,一个是副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另外就是全面适应病情,那么炮制里面呢,说的是改变了它的性能功效,它可以扩大临床的应用范围。但是配伍呢,它是通过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它可能有的药物它治疗一些兼证,比如说刚才讲的感冒,它一般要发散风寒,风寒感冒需要发散风寒,有咳嗽的,有痰的加一点化痰药。比如说麻黄,尽管它能发散风寒,也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如果外感风寒了以后咳嗽气喘,而且痰很多,那麻黄本身没有祛痰的作用,或者说祛痰作用很不明显,那往往可能就是在复方里面加上半夏这样一些祛痰的药,这个针对性就更加好一些。所以配伍的目的和前面的这个炮制的目的结合起来,很容易记忆,理解也不困难,所以我们就作这样很简单一点介绍。

二、配伍关系(七情)

第二个问题,配伍关系。配伍关系的第一段,这一大段当中大家重点要理解的一个术语,一个名词术语,就是七情。这个七情是《神农本草经》在序列当中,首先就提出来了药物有七情,那么什么叫做七情?什么叫做七情就是,一般认为七情是单味药的应用同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数学的等式来表述的话,七情就等于单行加配伍关系。单行呢一般理解就是单味药使用,单味药使用它不存在配伍,所以它不是一个配伍关系。另外有六种配伍关系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介绍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六种配伍关系加上药物的单味应用,这个等于七情,一般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实际上呢,可能《神农本草经》的本意七情就是七种配伍关系。由于目前一般公认的是前者,就认为七情等于单行加配伍关系。从历版统编教材,我们过去使用的每一本教材上都是这样来解释的。这个在人们心目当中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这么一个解释了。在其他教材以外的中药书呢,在当代也普遍都是这样认为。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对文献的考查,尤其是对《神农本草经》原文的研究,就是我们书上说的,实际上七情中的每一情讨论的都是药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应。也就是说,实际上七情就是七种配伍关系,这一点我们仅供同学们参考。因为为了和其他的中药教材完全吻合,所以我们首先要求同学们还是首先掌握的还是这个七情等于单行加上配伍关系。为什么七情又是七种配伍关系呢?下面我们介绍了单行以后对这个问题可能就有进一步比较全面的一些了解,但这仅供大家参考的。下面我就把这七情的每一情,每一种情况说一下,还补充说明一点,在中医药学当中有两种七情,一个是在中医学基础里面,所谓的七情呢是人的七种情志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样七种情志变化,一般简称就是说七情。我们这里一般叫做中药的七情,前面加上一个定语,指的主要是研究配伍为核心的一个药性理论方面的问题,所以要把这两个七情区别开来。

(一)单行

下面我介绍每一情,就是每一种情况,第一个单行。单行就是到目前为止,一般都是认为单行就是用单味药物治病,就不进行配伍。这个也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单方不用辅”,就是不用其他的药物来辅助,来配合,自己使用,最早对单行进行解释是明代比李时珍稍微早一点的陈嘉谟,他在《本草蒙筌》里面就说:“单行者,不与诸药共剂而独能攻补也”。不与其他的共剂,就是不配伍,用一味药来进行祛邪或者补虚,就是能攻补,他举了例子,比如说独参汤只用人参,独桔汤只用桔梗。独参汤用于治疗元气虚脱,或者其他的气虚证;独桔汤呢是治疗咽喉疼痛,用来利咽的,是这样的一个方剂,所以这个很容易记。单行现在一般认为就是用单味药治病,实际上最早的使用我刚才讲的是用的单味药,就是在当代临床当中也有用单味的,在一些方书上也有记载。比如刚才陈嘉谟举了两个单独用的例子,独参汤这是影响很大的了,用来治疗元气虚脱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发挥人参益气救脱,不要受其他药物的牵制,所以在临床上是经常使用,在古书上比如说比较单纯的肺热咳嗽,用黄芩一味药,就叫清金散。比如说阳明经的头痛,单独的用白芷一味药,比如叫都梁丸,作成丸剂,这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古方,它也有这种使用的情况。我们在教材书上有一个几行,一段很小的字就是阐述我们一个新的观点,这个新的观点呢就是供大家参考,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我们认为这个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所讲的单行,并不是用单味药治病,也是一种配伍关系。因为《神农本草经》在序列当中,它在提到药物有七情的时候说: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关键在后面八个字:凡此七情,合和视之。那么这个合和呢就是配合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没发现配伍这种词汇,把药物的组合称为配伍是后世,在当时就把药物之间的组合就叫做合和,就是有配合、配伍的意思。当时它就是说在药物配伍使用的时候要考虑这七种情况,它把单行和另外的六种配伍关系是等同,都作为配伍来对待的,所以认真理解本经的原文,它的原意,它和其他的六种配伍关系应该说没有区别,都是属于合和的范畴之内,都是属于配伍的范畴之内的,所以这个是从本经的原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然另外还可以一些旁证,在五代的时候,就是残唐时期有一部本草,就是韩保昇的《蜀本草》,《蜀本草》它对《神农本草经》当时的这种七情的药数有一个统计,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哪一情有多少种药,那么它的统计当中就是单行者有七十一种。如果说这个单行是单味药使用,不进行配伍,那么在《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哪一种药不能单行呢?为什么只有七十一种单行呢?这个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因为药就是从单味药应用开始的。韩保昇当时很可能是见到了本经的原文,但是我们现在见不到了,而且就连韩保昇的《蜀本草》他怎么统计,有没有提到其他的,我们现在也是从一些间接的资料找,因为《蜀本草》现在也没有传下来,但是它对本经的七情的药对统计这个数一直都流传在世的。单行者七十一种,这个就只能有另外的理解。我们觉得这个单行应该怎样来理解呢?这个单行就是两个药配伍在一个方里面互不影响,互相不影响,双方既不增强作用,也不降低作用;既不增加毒性,也不降低毒性。这种情况在复方里面会不会出现呢?应该说是会出现的。比如说两个药在同一个方里面,它互相不干扰,都没有关系。比如说有的文献上提到了保和丸里面用了连翘,连翘和其他的消食药,保和丸里面大量的是消食药。消食药可能没有增加连翘的清热作用;也不降低连翘的清热作用,也不增加。当然连翘也不增加,也不降低那些消食药的消食作用。就是说连翘和那些消食药应该是一个互不相干,互不影响。另外比如说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子里面,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可能还会发现很多类似的这种情况。比如说枳实导滞丸当中的泽泻,可能和其他药物之间也有这种情况,它既不增加其他药物的行气导滞,也不降低,但它本身的利尿的作用,清利下焦湿热也不受其他药物的影响。这个呢可能比较符合本经的本意,这个单行就是药物在复方里面互不影响,互相没有影响。这个呢,还可以找到一个旁证,就是在《汉书》里面,《汉书》里面呢有这样一个记载: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帝就是当时的皇帝,可能是汉武帝;分遣使者,分别的派遣,分遣使者,分别的派遣使者。首先我们注意这个分遣,肯定不止一个,至少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使者,分别派遣到某一个地方去。比如说派到这个省那个省,我们现在同时派了一批使者,或者同时派到北京市,他不止派一个人,派两个,三个,才能够叫分遣,分别派遣,增强了什么呢?去微服私访,微服就是我们现在微服私访,就是不打招呼,不给下面的官员,不让人知道他的身份去体察民情。这个微服的过程当中要求要单行,微服单行,那么这个单行的意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这些同时派出去的使者之间他们不互相联系,分别只对皇帝负责任,对皇帝汇报下面的情况,他们之间可能互相不认识,也互相不知道,更不能互相沟通。就相当于我们在一些电影啦,电视里面看到过去那个战争年代一些特工,上面有一个总的头目,下面哪怕两个特工在平时生活当中密切接触在一起,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对他们所干的工作互相没有影响。各干各的,分别收集的情报分别向上面汇报。所以这个在《汉书》里面,《汉书》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也在汉代,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我想他们用的单行可能在词义上应该是有相同之处。所以从刚才《汉书》的一句话:分遣使者,不止一个,两个以上同时出去,但是他们是单行的。这个可能在一个处方里面比如说开了几味药,就相当于皇帝分遣了两位使者,这两位使者他们服用到进入人体以后去,是单行的,各干各的,自己有什么功效就发挥什么功效,双方没有什么影响,没有什么联系。这个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从实验研究得到证实,从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另外呢,李时珍说单方不用辅,把这个单行等同于单方,这个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过去经常称什么单方,或者有的书就叫单方,书名,所谓这个单方呢只不过是简单的单,不是单一的单。单方绝不是一味药,绝大多数的单方都是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所以清代的徐灵胎就说:单方者药不过二三味,只不过二三种,有的或者药不过一二味,只不过一二种,也有这种说法。就说药比较少而已,比较简单,但绝不是单一的,所以单行不等于单方。根据上面我举的这些例子,或者加以一些说明,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想证明单行也是一种配伍关系。但是我们现在在学习书的时候,就是为了和其他的教材保持一致性,所以我们只要求大家记这个单行仍然是用单味药治病。就和目前普遍的认识同流,是不是真正就是单味药治病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后人的一种发挥,在当前已经界定为了一个单味药治病。当然用单味药治病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药物应用的情况之一。这个理解有它一定的道理,也有它一定的实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实际的。但是《神农本草经》原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应该商榷,我刚才已经发表了我的观点,我认为至少《神农本草经》当时它认为单行是一种配伍关系,我下面谈的一些就是举的一些例子来证明,来说明,我想应该说还是能够成立的。这是关于第一个情况,第一种情况,单行。

(二)相须

第二个,相须。相须在有的古代文献当中也把这个须字写成需要的需,但是那种使用比较少一点,其实应该是相通的。在一般的文献当中都是我们现在教材上这个必须的须,那个需要的需在过去文献上也是有出现的。我们书上讲相须就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种药物配伍使用,我们一般都是讨论两种药物之间,虽然我们这里没说,只是说的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一般说是类似的两种药物,当然也可以多种,但是两种最简单,讨论起来最方便。配合使用可以增强某种或者几种治疗效应,也就是增强功效,增强它的治疗作用就是增强功效,增强作用都一样。这个增强可能是只增强其中的一种,也可能不止一种功效,这样的配伍叫做相须,就是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的效果。另外呢,这个配伍的两种药物是相类似的,所以这个就是李时珍说的: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什么叫相须呢?首先同类,就是在性能功效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现在我们按功效分类的中药学当中,它基本上在同一个章节里面,一般就叫做同类。不可离也,就是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或者不是简单的,相加的一种增效的效果,所以才称为不可离。我们现在怎样来简单的判断这个不可离呢?那常常就是有些名方,在名方里面两味药常常都作为方里面的重要的药物在一起使用。比如说我们今后学习麻黄汤,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桂枝都属于发散风寒药,在麻黄汤里面它们不可分离,同时使用,那么认为麻黄、桂枝是同类不可离的。银翘散里面的金银花和连翘,桑菊饮中的桑叶和菊花,比如说大承气汤当中的大黄和芒硝等等,在当前我们都是这样认识。同类一般在同一个章节,不可离,很多很有名的方剂作为背景,作为支撑,因为名方长期的应用,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明显的增效的作用,这个是相须的问题。但是在《神农本草经》及其以后很长的时间之内,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当时认为是相须的药对,在当时尽管《神农本草经》提出了药有相须者,但是在具体列出的配伍的药对的时候,它没有提到什么药和什么药是相须,而且只是说什么药配什么药良,良好的良;或者什么药得到什么药良。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少数这样的药物,实际上就是一般认为都是指的就是相须。在当时所谓的这些相须的药对当中,它强调的是一个明显的增效的这样一个效果,往往并不是同类的。在古代的相须的药对当中,往往不是同类的药。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对《神农本草经》的一种发展,这样大家来认识这个相须,在学习的时候就比较方便。但是严格讲起来,判断一个药对是不是相须,最主要的应该在不可离。为什么不可离呢?它可能作用明显增强,也可能产生了一种新的是单味药物所没有的一种功效,是用其他的药物都不能取代的。所以有的时候这个相须就用了需要的需,互相需要,互相必须。就说的临床上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这样子配伍,这个才是关键。比如说有人作过药理实验,全蝎和蜈蚣,今后的息风止痉药中要学,都有抗惊厥的作用,它以抗惊厥作为一个药理指标。就是说这两个药各用0.5克的时候,组合在一起,它的抗惊厥的作用相当强,得到的药效结果相当强。如果说单独用,用1克蜈蚣有一点微弱的抗惊厥作用,用1克全蝎甚至于没有发现明显的(抗惊厥作用),而这两个药如果它们单用只用一半(0.5g)也没有这种作用,它就是在等量的时候配伍,这个就不是简单的两个药相加,比两个药的功力加起来,就是一加一大于二这么样一个效果,这种增效,所以它不可离。可能配伍其他的药它就不能大于二,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就大于二。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桂枝汤,桂枝汤里面桂枝和白芍配伍在一起,它对于营卫不和,它能够调和营卫,产生了一种新的功效,它互相需要。其实它也应该是一种相须,可能桂枝配其他的药,或者芍药配其他的解表药都不能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就只有这两味药它们互相需要,互相必须这样子组合。但是桂枝和芍药(白芍)不是同类,所以古人对于相须不强调同类,只强调必须组合在一起,不可离,这个非常有道理。当然这个相须怎么定量,它是明显的增加了,有很多难度,我们现在教材上这样规定,同类不可离,它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大家学习起来只要是有著名的方,又在同一类的药当中,但是这个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刚才讲的有的并不同类,但是它仍然是相须的,我们可能就会忽略掉,有悖于《神农本草经》的原意,这种情况可能还是比较多的。另外呢,同类的药常常在一起,它未必一定都是相须,可能有的就是简单的相加。总之真正什么叫相须,怎么样来客观的判断,应该说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我们在初步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了解,就按照教科书上,我作的补充可以不同类的,供参考。实际上呢,就是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由于分类是人为的,是相对的,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同类,从那个角度来说它不同类。比如说一般人们认为知母和黄柏是一个相须的药对,在降火滋阴的时候是相须的。但是如果说大的清热药,那么知母黄柏都在我们各论的第二章,就是第八章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同类的,都是清热药。但是清热药里面又有不同的小类,知母在清热泻火药,黄柏在清热燥湿药,如果从小类来说,它们就不同类,但是这个往往也可以认为相须。比如说枳实和厚朴,像大承气汤这些方里面,消除痞满腹胀,痞胀,是一个相须的行气的药物。但是现在的厚朴我们分类分到化湿药,枳实在行气药,两个不在一章。好像是不同类,但是厚朴也有很好的行气作用。如果我们把厚朴改变它的归属,把它放在行气药当中完全可以,那么这个枳实和厚朴就是同类的了。这个同类不同类完全是人为把它这样子造成的,所以这个分类是人为,是相对的。所以真正要判断是否是相须,严格讲来还是应该说他最终的药效是不是不可分离。离开了就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这个是关键。我们记忆的时候以李时珍那句话还是很好记的,同类原则上是适合的,我们现在至少是这样认识的。

(三)相使

第三个,相使。相使呢就是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一点,或者某一些共性的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以一味药为主而以另一味药为辅,用辅药来提高主药的疗效,这种关系称为相使。这个使有使用,指使的意思。这个配伍关系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前面的相须在解释方义的时候可能也有主次,但那个主次不是很明显。比如说这个白虎汤,今后要学,里面有石膏、知母,一般认为是相须的,在清热泻火方面。那么石膏、知母究竟谁是主,谁是辅,历来就有争论。我们现在或者今后要学的方剂,一般认为石膏是君药,而知母是臣药。那么君臣之间就有主辅关系,又有主次关系。但是《医宗金鉴》在分析这个方的时候,它认为知母应该是君药,石膏应该是臣药。实际上造成的这种现象,就是它们的主次是很难区别的,是人为,是相对的。比如说银翘散,银花、连翘在方里面都作为主要的药物,这个往往不去区别它。四物汤,当归与熟地,在方剂解释的时候常常认为当归是最主要的,实际上要看这个方用于什么样的证候,如果是用于调经,又有瘀血疼痛,这种血虚证当然应该以当归为君药,熟地作为辅佐。但是如果血虚证是偏于阴血亏损,血虚兼有阴亏,那么比较宁静的,熟地应该成为四物汤的君药,反之当归就应该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相须的药对它这个主辅关系比较次要一些,很不明显。相使的主辅关系呢很典型,其中有一个药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主药。另外一个药无论如何它也不能成为主药,主辅关系明显,这个也是一般的增强作用,它不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关系。我们书上举的例子,比如说用治疗气虚水肿,黄芪是一个补气的药,补气作用很强,又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当然以它为最主要的药物,加一点茯苓,茯苓也可以利尿,就是在利尿这一点它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黄芪的治疗作用。所以黄芪和茯苓的配伍之间属于相使的,当然这个相使的配伍关系在今后方剂当中见到的大量的应该说都是一个相使的关系,很容易举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兼有咳喘,里面有杏仁,杏仁就是麻黄的使药。麻黄针对风寒外感,对病因病机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又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杏仁呢,仅仅是在止咳平喘方面与麻黄有一点相似性。以麻黄为主的同时治疗风寒的喘咳,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像这一类的,比如说在很多方当中的甘草,可能都是起一个很次要的辅助作用。比如说有一个金银花汤,金银花和甘草治疗热毒疮疡肿痛,以金银花作为清热解毒消痈肿的主药,加一点甘草在里面,协助金银花,甘草在这个时候成为金银花的一种使药。

这个相须和相使它们的相同的地方都是增效,配伍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作用,增强疗效。不同的一个是主辅关系是不是非常明显,另外这个增效是不是一定不可离。相使的药往往可以用其他的来代替,而相须的一般是很难代替的,这两个是属于同类的,所以经常相须相使并提。严格讲来,在古代的这些文献里面,相使也有同类的药。在文献当中,我们现在看来是同类,但它认为是相似,可能它就是增效。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