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团圆② | 唤醒老郑州人味蕾的那口元宵

人间至味是团圆② | 唤醒老郑州人味蕾的那口元宵

00:00
05:27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来如珠井水淘”,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嗡嗡——嗡嗡——”,随着裹粉机的滚轮翻转,一个个四方馅料小块在糯米粉中反复摇晃,三次蘸水、裹粉,滚出的乒乓球大小的老式元宵,正在被等待装入塑料盒中进行包装。

“我家的元宵制作手艺是祖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爷爷就在商业大厦卖元宵。”提起自家的元宵,苏师傅满脸自豪。

藏在居民区内的老味道

“我和我爱人卖元宵已经有小二十年了”,据苏师傅介绍,他和他爱人都曾是国棉四厂的工人,1999年下岗后,为了继续谋生,便接过爷爷辈的老手艺,租借四厂家属院内的一间小平房,卖起了元宵。

上午9点,幽静的老式居民房被阳光唤醒,苏师傅的小店外已站满了买元宵的顾客。

排队买元宵的顾客

“我最喜欢他家山楂味儿的元宵,内馅不是外面卖的红艳艳的,而是肉桂色的,一看就没有色素,还能吃到山楂颗粒。”在苏四元宵店外排队的王女士告诉正观新闻记者,“我父母都是老四厂人了,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吃。”

承载着老一辈郑州人舌尖记忆的老式元宵配料简单,但制作过程复杂。以桂花元宵为例,糯米泡水48小时后磨细粉,桂花花瓣晾干、捣碎,加入桂花酱、白糖和秘制配料,充分搅拌,铺进模具,一遍遍地捶打直至压实成型,送入切馅机中。几秒的工夫,三斤的桂花馅被切成一个个一厘米见方的小块,蘸水后被放入裹粉机中。

不同于汤圆外皮“包”的技法,元宵外皮全靠在摇晃中裹取层层糯米粉。由方到圆,一只元宵要裹三遍粉,“这一步的诀窍就在于需要不断地用手或者筛子去拨弄元宵,防止他们彼此粘连或触碰机器外壁而破碎。”说起制皮“技法”,正在裹粉的贾师傅向正观新闻记者介绍,“没有添加粘合剂的元宵表皮结构不稳定,轻轻一碰就碎了,稍不小心这个元宵就成了残次品。”

承载味觉记忆的手工元宵

第一次来买元宵时,崔先生吓了一跳,长长的队伍从小店门口差点排到十字路口,确认再三,都是来买元宵的,崔先生才加入排队大军。“那一次我排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现在我有经验了,在正月十五之前提前好几天来买。主要是家里老母亲惦记这一口,说是有老式元宵那个味儿。”

切割好的元宵馅料

“刚刚做好的元宵馅料较为湿润,难以成型,需风干两天以上。”老板苏师傅介绍,为提高制作效率,正月初八他们便将所有的馅料制作完毕。“过了正月初十,店里就会排起长队,根本来不及捶馅。”

苏师傅告诉正观新闻记者,店里的顾客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郑州,常常五盒、十盒地购买。眼看着队伍越来越长,准备好的元宵越来越少,苏师傅忙去劝阻队伍最末尾的顾客。“去年本打算卖到正月十八就闭店休息,但没想到正月十四晚上,准备的馅料就全部卖完了。”

为了让更多的客人买到元宵,苏师傅今年增加了馅料制作量,仅白砂糖,他就准备了了2000斤。“到我这来的都是老顾客,有时候看他们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结果还没买上,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所以干脆就多做一点,尽量让每位顾客都能吃上。”

“你们不开可不中啊”

“老四,你们不开可不中啊”,正月十二一早,家住金水区的赵先生驱车1个多小时到苏师傅店里购买元宵。“去年一听你们不开了,你嫂子急得不行,她和我闺女就爱吃你家的元宵。”

正在店内给元宵装盒的工人们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苏师傅及妻子的身体有点吃不消:“俺媳妇的胳膊已经使不上啥劲了,晚上躺在床上睡觉都疼”,苏师傅向正观新闻记者透露,“原本我们计划着去年卖完,就不再干了。”

可令苏师傅没想到的是,2022年中秋节刚过,几位在他家吃了十几年的老顾客便纷纷打电话来询问开业时间,“有的一听我们不打算干了,失望的不行,都劝说让我们继续干下去。”

“说实话,干了这么多年的元宵生意,自己心里头也挺舍不得的。这么多年,不求能挣多少钱,光是和这些老顾客之间建立的情分,都让我们两口子挺放不下。”于是,在经历过顾客们三番五次地询问后,夫妻俩又动起了重开小店的念头。可身体情况实在是不允许,寻找合伙人成为当务之急。“俺儿不干,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这活累,还不挣钱,可俺两口的身体确实不允许了,好在俺弟他们一家愿意学,也能干,于是我们便找来他们一家帮忙,这个小店才得以继续开张。”

如今,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再次热闹起来,看到这番场景,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在苏师傅的心底里萌发,“但愿这个小店能一直开下去,但愿传统的元宵手艺能代代相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