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潭石刻:阅读仙人的思想

仙字潭石刻:阅读仙人的思想

00:00
06:21

仙字潭石刻:阅读仙人的思想

世界遗产地、滨海花样城,传承闽南文化、聆听海峡涛声。大家好,这里是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人文荟萃、遇见漳州系列节目。今天与您分享的是漳州的仙字潭石刻。

来到漳州,不能不去看一看华安县的仙字潭远古摩崖石刻。

仙字潭位于华安沙建汰溪下游,那里河道弯曲回旋,水流湍急,在北岸形成峭壁,峭壁下积水成潭。因为那里有许多商周时期“神仙”留下的笔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仙字潭。潭的两岸并不太高,却青翠碧绿;涉过一道浅浅的溪水,就能直面摩崖,看到远古先民遗留在岩崖上的石刻。

这些石刻历经千百年的风吹日晒,苔生岩剥,虽然有的已是纹道漫漶,但大都还清晰可辨。因此,当石刻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以致于都不敢用手轻轻去触摸它,生怕一不小心就触摸到仙人的影子与灵魂。

仙字潭摩崖石刻主要有6组,是福建省最古老的石刻,素有“江南一绝”、“千古之谜”之美称。这些石刻线条活灵活现,字符风格相似,技法类似,形式怪诞苍老。走近一看,有的如武士盘据,有的像舞女翩跹,有的似刀剑交错,有的宛若人头兽面,似画又过于抽像变形,似字又别于传统上的汉字。千百年来,人们把它称为“仙字”、“仙书”、“仙篆”,民间还有“雷劈显字”的说法。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来到仙字潭,试图解开“仙字”的内容,最早对仙字潭摩崖石刻进行释读的当数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愈解读为“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1986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山林先生考察了摩崖石刻后,发表了《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一文,认为仙字潭摩崖石刻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是“经过作者艺术夸张浓缩,符号化了的原始图画”,“岩画主题无疑是表现某个氏族部落所跳的娱神舞蹈,他们想通过跳舞向神灵献媚,通过讨好神灵,希望得到保佑,达到抗御自然威力,获得狩猎成功的目的”,从而引发了一场“字”与“画”的争论。

从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内容看,许多专家认为,岩刻表现了某种功利目的,因此出现了“图腾(或族徽)说”、“舞蹈说”、“事件说”、“宴饮说”、“征战说”、“纪功说”、“媚神娱神说”、“祭祀说”、“地界说”、“生殖崇拜说”等多种解释,有的专家还作了具体解释,如为了祈求丰收、平安,祭祀水神,甚至对舞人动作、排列的寓意与美等进行了解说。众多的人物造型凿刻于高低不平的石面上,看似千篇一律,实则夸张有度,疏密丰实,尤以舞蹈姿势最为突出。如第一组的石面图像曲肘下摆, 两腿叉开,作骑马状,十分生动传神,描绘了古越人娱神以舞的场景。

漳州是古越国所在地,早在八至四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和劳作,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似字似画的石刻,就是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印证,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处极重要的文化遗存。

华安县博物馆的专家介绍,那些古拙、粗犷、原始、奇特的类似“儿童画”的符号,生动描绘了先人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祈求翘盼,或者就是巫术活动场面,具有东南人种特有的原始文化性质。专家还介绍说,岩刻几乎都朝西南方向,从中可以看出汰溪流域的原始氏族是从闽南沿海一带迁徙而来的。

这些摩崖石刻,不管是表现杀戮俘虏后的祭祀活动,还是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征战胜利后的狂欢,或者是反映奴隶社会时期古越人庆贺收成、祭祀祖先的场面,都充满着神秘色彩,千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遗留在汰溪畔苍苍岩崖上,等待人们用心灵和智慧去阅读。

 今天的“遇见漳州”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