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之“让”
作者:熊海敏
“让”,是指谦让、礼让。谦虚忍让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和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风度和大智慧。孟子曰: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对他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让”要求礼让为先,既要善于让别人发表意见,又要善于让名、善于让利。
谦让实际上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在生活中,磕磕碰碰难免发生。彼此礼让一下则可。谦让展示出人的气度、修养与个人魅力。
“谦让”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营造人人互爱、互相礼让的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谦让”价值观,对构建着和谐友爱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历:熊海敏,湖南益阳人,1986~1990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中山市工作,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30余年,撰写出版教育文章200万余字。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整体教学”的理念并被推广。出版个人专著《生命的第二乐章》《阵痛中的当代基础教育》《教育与信仰》和《教育春秋》等4部,其中《教育春秋》《教育与信仰》等作品被推上“学习强国”APP。
◆作者:熊海敏
◆朗诵:曾增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