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中事、后物!处于人与物之间

先人、中事、后物!处于人与物之间

00:00
05:48
先人、中事、后物!处于人与物之间的事,要啥去理解呢?







认知框架

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系统思维方法论!

先人、中事、后物!处于人与物之间的事,要啥去理解呢?在谈人之时,其实已经谈了很多了,谈了人的需要、需求、欲望、动机、愿景、目标等等,谈了一箩筐。不止如此还谈了一些人性相关的东西:饥饿、寒冷、情色、爱美、安全、健康、责任、疑心、自私、逐利、无私、名声、贪玩、游戏、无聊、闲、冒险、羡慕、嫉妒、恨、爱、善良、贪婪、懒惰、面子、虚荣、炫耀、满足、分享、害怕、恐惧、方便、一致性、互利、权威、好奇、偷窥、猎奇、挑战性、孤独、归属感、成长性、成就感、逆反、顺从、从众、比较、自我实现、欲望、反省、归宿。这些都涉及到人的层面。



人、事、物、的顺序,先人、中事、后物!以终为始来颠倒思考!而此处的人,要抓住什么呢,抓住人性之中一些千古不变的特征。先人,就是站在人的视角,抓住不变的人性:比如,懒惰、虚荣、偷窥、逐利、贪婪、归属感归属感、成长性、成就感、自我实现等等。站在人的视角,从不变的人性,以终为始去思考,一旦找到了人的需求,这个需求最终要变成一个产品,泛一点讲就是要变成一个物,这个物就是一个系统了。

再把人的需求与物衔接起来,人与物之间就是事了。这个事呢,是很泛的,比如在设计阶段,事是指什么呢;比如在产品阶段,这个事又是指什么呢?

你得通过一系列的事,把人的需求与产品的功能衔接起来,举一个例子,作为一名用户,有一天,我想从线上采购一些筒骨来炖汤,我对比了两个平台,且把名字隐去:A平台及B平台,找到了筒骨这类产品,A平台给出的信息是这样的,今天上市,500g/39.8元,昨天上市500g/32元,冻筒骨500g/19.8元。再来看一下B平台呢?保质期4天,500g/35.8元。

给出产品的信息,时间是关键要素:涉及到保鲜期,A平台强调了时间,强调了时间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流逝,价格会不断降低。B平台呢,采取了模糊化,保质期4天。

对自己来说,其实很关心,这个筒骨新鲜吗,是今天上市的吗,还是昨天或者前天或者前前天的,如果是昨天上市的筒骨,通常是不加考虑的。平台A就抓住了自己的心理,安全的需要,那就是食物的新鲜与时间的关系,实质就是用户的安全需要。



先人中事后物,代入这个场景来理解,是啥样的一回事,回到人来思考,不妨从人的需要出发,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之上就是安全需要。



需要是从人生理或心理的缺乏状态来思考,而需求呢,就是要用来满足你缺乏的需要,需求要具有可行性,从需要到需求,就多了一些限制条件了,比如,不仅要考虑目标物,还要对目标物要有欲望,还要考虑人对目标物的的支付能力,需求考虑的条件会更多。

一个需求,要看它在哪个层次去满足人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层次,还是在安全需要层次,如果只思考生理需要,目标物的成本结构就会低一点。如果还考虑到了安全需要,目标物的成本结构就要高一点。

需求是针对人来说,要构成一个需求,目标物的成本结构就很关键,因为相应要考虑人的支付能力,如果支付能力弱一点,有时宁愿牺牲”安全方面的需要“,这样你为目标物所支付的价格就会低一点。

就好如A平台的筒骨,从成本结构来说,看列表

当天上市的筒骨:500g/39.8元昨天上市的筒骨:500g/32元冻筒骨500g/19.8元在牺牲了安全需要之后,你就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去买到筒骨。这就是A平台采取的策略,思考一个产品之时,区分了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直接就反映在目标物的价格层面。

而对B平台来说,B平台呢,采取了模糊化,筒骨的保质期4天,在这4天之内产品价格是一致的。个人觉得混淆了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也是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不能直接反映出这两种需要对应的产品的不同价格。



把人的”需要,需求“跟”物“联系起来,这个联系起来就是要透过”事“了。大家思考一下,在这里是如何把人的”需要、需求“转化成”物或产品或系统“,而这离不开事,你究竟要做哪些事,才能完成从物到人的衔接?下一节继续探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