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卷上 陆澄录 26 下学而上达

传习录 卷上 陆澄录 26 下学而上达

00:00
02:49

26 下学而上达


【原文】
 
问上达①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②,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③,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注释】
 
①上达:意为参悟天理。语出《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②下学:意为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③日夜之所息:语出《孟子·告子上》。


翻译解读


陆澄问什么是“上达”功夫。


先生说,“下学”和“上达”要先搞清楚含义,有些后儒自己就是半桶水,但凡教人涉及到一点精微的事情,就说是“上达”功夫,实际还差得远呢。“达”字是“由此及彼谓之达”,欲要“达”,起点还是“此”,而“此”就是“下学”。


《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达”就是道,“下学”就是器。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能说出来的,心里能琢磨(逻辑思维可以触达的到)的,都是“下学”;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说不清楚的才是“上达”的范畴。


先生举了个例子,种一棵树,如何除草,如何灌溉,如何修剪,这些都是“下学”。这棵树内部生命力量的生生不息,今年看着明显比去年大了,这摸不着,看不见的的生命运转气息,就是“上达”。


如何达到“上达”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能通过“下学”入手。只是从下学入手。孔子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是说,我不去埋怨天,也不去找各种客观理由,我只是踏踏实实的做好具体的事情,在平凡和踏实中逐渐领悟到“道”的真谛。如何到达“道”是没办法说清楚或者写明白的,只有上天才真正了解。


“上达”的真正捷径就是踏踏实实的不怨天,不尤人做好最基础的事情。


古代战争的时候,真正带兵打仗的高手,往往可以通过对方细微的迹象,马上就能感觉到时机是否到了,该怎么出兵,特别是什么时候该用骑兵出击了等等。如果一定要问依据是什么,本人也说不清楚的。姑且称之为“直觉”吧,这个“直觉”就是无数次血火搏杀,尸山血海的“下学”中养成的“上达”。


世界上没有脱离了具体“下学”的“上达”。在“下学”中用功,不理会“上达”,其主旨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个世界上坐而论道,空谈理论的人太多,只有在笃行的“下学”中,才能自然体会到“上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