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提速稳增长支撑中国经济

万亿之城提速稳增长支撑中国经济

00:00
10:30

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中,已有12个亮出了2023年GDP增速目标,包括广州、苏州、宁波、济南、青岛、郑州、长沙、合肥、武汉、福州、泉州和南通。

它们的增速目标普遍亮眼,除了苏州设为5%,其余城市均在5.5%~7%之间,目标增速基本都将高于2022年的实际增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根据202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这些城市的GDP总量约占全国总GDP的四成。万亿GDP城市在2023年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

事实上,这些城市发布的经济增速目标也确实与各机构、学者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相似。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则指出,5%是2023年GDP增长的“底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告诉记者,2023年会是经济复苏反转的一年,不过,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部地区或成增长亮点

上述12座城市中,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最高的城市是郑州和长沙,目标定在了7%。另外,同为中部城市的合肥和武汉也将GDP增长目标定在了6.5%以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所教授张可云对记者表示,在东部地区城市暂时遭遇发展“天花板”的当下,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亮点。

“过去,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但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能触及到‘天花板’,而中部地区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对外开放的新前沿,这是逐渐向内陆推进的发展态势。”张可云说。

另外,中部城市较高的增长预期,也与其较小的基数有关。张可云指出,郑州和长沙都是GDP刚过万亿的城市,基数较小,因此虽然增长率较高,但绝对增量不算很大。相同的增量,对于长沙可能是3%的增长,而对北京可能只有1%。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接下来,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地区的万亿GDP城市,将起到较强的带头作用,他们发展的引擎在于工业与创新。以长沙为例,其工程机械领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而在产业链效应之下,长沙也将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张可云认为,当前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省内甚至是区域范围之内的市场应是统一的。围绕中心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应分工合作,有意识地把产业从相对分散变成相对集中,也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

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无论是郑州、济南提出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合肥提出的促进消费,“创新数字化、品质化消费场景,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扩内需、促消费被万亿GDP城市摆在了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第一条,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记者,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因为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领域就是消费,而在防疫政策优化之后,消费也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事实上,最近他已经观察到消费恢复和经济运行加快的迹象,这些迹象都对于设定经济增速目标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元春也认为,此前由于疫情的冲击,消费出现了非常态化的收缩,随着疫情冲击的高峰过去之后,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将正常化,消费将会出现恢复性上涨。另外,国家和地方也会出台相应的消费刺激政策,因此2023年消费出现较为明显的复苏和回升是确定的。不过他也指出,相较报复性消费,更大的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消费回升。

在这个过程中,万亿GDP城市将成为有力引擎。董煜指出,它们都是区域中心城市,消费能力强,恢复潜力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运行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董煜也强调,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拉动内需不是简单的刺激消费,还要关联供给侧改革,后者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他指出,消费的提振将推动产业的升级,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经济运行体系的效率。

投资仍是关键词

不难看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后,投资仍然是关键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中国基础建设的投资增速已接近10%,未来一年还将继续提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万亿GDP城市广州市提出,将大抓有效投资潜力释放,以重大关键项目牵引投资增长。几天前,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在广州一季度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说,今年广州拟安排项目1722个,总投资超6.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1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超过400亿元的投资额。

这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的项目149个,包括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内的九个项目年度投资将超过50亿元。陈旭指出,今年广州在基础设施、产业两大领域年度投资均将超过两千亿元。目前,正加快项目开工进度,做到“应开尽开、能开早开”。

同为万亿GDP城市的福州,也在新年首日开工了一季度17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83亿元,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其他万亿GDP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也能看出其在投资方面的信心。郑州、合肥都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郑州为15%,合肥为10%左右,均高于上年目标。

刘元春指出,扩投资确实是2023年关键性的稳增长项目,从投资的增速看会有明显回升。不过,这其中也面临着不确定性,比如房地产。政府着力于房地产行业复苏的投资,依旧是中国稳增长的一个核心。但其触底复苏的进程究竟将如何展开,底部会出现在今年的二季度还是三季度,会对全年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房地产调整与以往不同,周期会更长、底部会更深。

张立群也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另一大抓手,它将和基建投资一同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而助力经济全面回暖。张立群指出,应该把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解决年轻人、新市民等在城市的住房需求,此外在房住不炒原则下,相关的需求管控政策应加快放松,这些都会把过去受到多方面压制的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充分释放,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全面恢复。当然,政府也应该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努力“兜底线、保交楼”。

遏制举债冲动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增加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将会得到遏制。

2023年1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提案》的答复函,提到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

刘元春指出,财政部公布的“中央不救助”原则是个重要信号,“地方政府不能私自举债,这是底线和红线。”他认为,疫情防控导致的经济下行使得地方政府面临压力,会令他们进一步隐形化债务,比如私自征收费用和虚构财政开支。如今,财政部发出了“谁家的孩子谁抱”的信号,意味着要打破这种刚性兑付的行为,强化债务的刚性约束。

“这是向市场发出的信号,让各种资金主体不能违规借钱给地方政府。”刘元春指出,由于新一届政府的换届效应,如今很多地方都急于摆脱疫情造成的经济疲软状态,产生举债投资的冲动,“中央不救助”原则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些冲动,“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压制投资快速上升的局面,但对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原则对万亿GDP城市尤为重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告诉记者,这些城市也将会有更好的良性发展。他指出,这批城市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产业结构如果是良性的、代表未来的,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有未来的。

不过,在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之外,还应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刘元春强调,要进一步令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令政府的投资行为和举债行为更加阳光化,最重要的是,让地方政府行为在法治规则的范畴中运行。

张立群对地方政府最终化解债务抱有乐观的预期。他说,地方政府的债务困难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回升向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也会持续回升向好。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潜力依然巨大,能有效化解当前的财政资金困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