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学诗偶感四题1、2

第十二篇 学诗偶感四题1、2

00:00
06:56
在读诗写诗的路上,一天,我突然感到:最好的一类诗中无修辞,大都采用直说或白描。例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些诗里都没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他们的诗都是最好的诗。我们再看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末一句用了比喻手法。李白的这首诗当然也算好诗,但给人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寄蕴远不及前面提到的那类诗。为何对诗的美感会出现前面那种情况呢?我以为:自然美是最高层次的美。直说、白描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是自然的流露,是自然的方法。用了修辞手法的害处在于:一是有机巧之意,匠心之嫌。本来不美,化了妆才美。二是修辞固定了想象的对象。从而控制了想象的空间。如前述李白将“瀑布”比作“银河”之象,就限制了想象的对象。读者一旦了解了“银河”之象,便无其它象可视。这种美感会很快消逝。其弊是难以给人难尽之象;三是当修辞用得与整个意境不十分融洽时,就显得更为蹩脚。如杜甫的七律《永怀古迹》之中将诸葛亮比作“万古云霄一羽毛”,就很不贴切。是形容诸葛亮的高洁吗?用“羽毛”这一“虚物”喻诸葛亮这一“实体”毕竟牵强(此乃做律诗求押韵之弊);四是根据笔者的经验,用修辞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往往是情乏象枯之时,便用干瘪之情去取他山之象,最后而达做诗之意,这样当然写不出最好的诗。许多用修辞手法写出的诗往往是文字游戏。我说最好诗中无修辞,不是反·对用修辞手法写诗,而是说:再高明的修辞手法,也写不出最美、最好、最优秀的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