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重磅发声!9位部长解读2023年经济政策

开年重磅发声!9位部长解读2023年经济政策

00:00
22:39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挑战,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一是发展有坚实基础。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我们拥有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日益完备基础设施网络,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巨大市场潜力、强大经济韧性等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二是动能正在集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随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效应持续显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激发。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一批制造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将不断释放强大动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三是政策继续发力。经过应对内外部各种冲击挑战的实践,宏观调控举措更加丰富,政策储备工具更加充足,各方面准备更加充分。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五大政策组合,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叠加发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发展具备较好基础和较多有利条件,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如何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从“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摆位上升到新高度,更加强调推动企业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创新链前端延伸,突出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的主体地位。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问出身。不分国家民营,不分大小,只看创新能力和贡献。我们需从要素、政策、项目、市场等多方面着力,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

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机制。

发挥战略牵引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决策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决策能力。

完善项目组织机制,强化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同时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发挥市场优势,强化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作为需求侧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加速高校、研究院所等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约束机制。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新的一年,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近期,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17条政策举措,在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我们将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累积效应。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工业经济加速恢复。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规模大、占比高、带动性强的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工作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增长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效应,形成更多经济增长极。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组织地方和有关方面抓紧论证,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等稳投资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深化产融合作,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鼓励支持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开展百城千企进万家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将从哪些方面加?提效,又将从哪些方面挖掘效能?

财政部部长刘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我理解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在能源资源保障、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自然资源部有哪些具体部署和安排?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自然资源部将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着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过去十年,我们积极贯彻《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累计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保有资源量实现了普遍增长。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将突出我国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以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根据地质工作程度区分基础调查区、重点调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矿山深部四种类型区域,分类施策实施勘查找矿,推动增储上产。

二是着力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勘查找矿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尽快出台新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找矿的积极性。研究出台鼓励地勘单位提供勘查区块的奖励机制,激励矿山企业加大现有矿业权勘探开发力度,优先保障战略性矿产探矿权转采矿权的用地需求。

三是统筹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用海政策。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我们将研究出台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研究制定光伏、风电用海管理政策,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今年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扩内需、促消费三大重点,有房地产;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三大任务,有房地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做好2023年房地产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增信心。让房企有信心,让购房者有信心,让新市民、青年人有信心。第二句,防风险。这是底线,防范和化解好风险,房地产市场才能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才能行稳致远。第三句,促转型。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阶段,提升住房品质、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是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抓好5件事,努力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一是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对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对购买三套以上住房,原则上不支持,就是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同时,我们将加大力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长租房市场建设,让新市民、青年人更好安居,让他们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

二是用力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做实“一楼一策”方案,确保支持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个项目、每个购房人,让购房人吃下“定心丸”。

三是着力化解房企风险。以“慢撒气”的方式,稳妥化解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重点是增加房企开发贷、并购贷和购房人的按揭贷,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四是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为老房子“治病”,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五是合力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诚信守法、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租房。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2023年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将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在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两稳”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就是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就是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在工作举措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二是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三是防灾减损和机收减损两手抓,把损失降下去。

从长远看,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一定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要从“地、技、利、义”全面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抓物质基础,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又抓机制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金融部门对民营小微企业有何进一步支持措施?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不论是生产、投资还是就业、收入,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都很高。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取得了国际经济金融界公认的成绩。在县域和农村地区进行开户汇款、支付结算、保险保障等金融服务,大都接近、赶上甚至有的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2年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至2020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也逐渐趋于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下一步,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一是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二是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三是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四是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记者: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采取哪些举措来稳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我们将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重点突出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住就业基本盘。继续实施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推动财政、货币政策支持稳就业,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运行同步恢复。

二是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就业增长点。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加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创建一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创业推进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支持零工市场建设,及时发布零工信息,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

三是着力抓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就业水平。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动服务向前延伸、政策加快落地。通过政策支持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通过调度督促稳定公共岗位规模,通过专项活动保持市场招聘热度,特别是对未就业毕业生实施服务攻坚,对困难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四是着力促进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兜牢民生底线。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打造一批劳务品牌,巩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成果。

五是着力优化就业服务培训,促进供需对接。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提供劳动者身边的优质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办好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落实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全面推进“技能中国行动”,大规模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培训,努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六是着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就业质量。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人员招用条件,推动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持续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纠正针对性别等就业歧视。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