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顾委是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中顾委常委更是少有人了解。
在《党史博采》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中顾委是为了解决在特定时期出现的中央领导新老替换从而设立的一个特别的机构,提出者是邓小平。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这个机构是作为一种过渡性质存在的,是为了给退下来的中央老领导建立的一种退休制度,成员组成基本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共产党元老。
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会议上,中顾委被设立,邓小平是第一任中顾委主任,但这个组织只运行了十年的时间。
到1992年,国家在党员及党干部的离退休制度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便取消了中顾委制度,所以中顾委常委的人数是不多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于六年前失去了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张劲夫。
张劲夫以101岁的高龄逝世,留给世人的只剩下缅怀与感伤,他一生为我国科技和财经领域做出无数贡献。但让他终生抱憾的唯有一事,那就是没有报祖母的恩情,尽孝于老人家身前。
童年的美好回忆里都是祖母
童年对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1914年6月6日,张劲夫出生,因为属虎,祖母便给他起乳名虎仔。
母亲在张劲夫三岁时生了个弟弟,于是虎仔便与祖母同睡,朝夕相处,张劲夫有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大都是祖母声声唤虎仔的声音。
对于祖父,张劲夫的记忆则很模糊,因为张劲夫六岁时祖父便因病去世了。祖父去世后,当家的祖母依旧偏宠长孙,在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给予了张劲夫在生活上所能给的最好的照料,温暖了张劲夫的童年。
农民的日子都是靠天吃饭的,当时那个年代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张劲夫儿时家中还是中农水平,随着家中人口渐渐增多,就从中农滑下去了。
就算是这样,祖母也很少给张劲夫杂粮吃,尽量让他吃白米饭,哪怕有时煮米饭时白米不够,祖母也要想方设法留出一块纯米的米饭给虎仔,时不时地晒些腊肉,冬季就腌制一些咸鱼,腊鹅等配菜,蒸给长孙吃。
当时的农村请人做活,都要做小炒给工人吃,菜一般不多,所以主人家是不吃的,可祖母总要设法分出一点“小菜”给张劲夫。
张劲夫后来回忆祖母时,在文章中写道:
“因为家里都是祖母一手操持的,她是家中的权威,所以给我的这些特殊待遇,谁都不能反对,祖母做的菜,使我觉得天下不会再有菜超过了,我一辈子最难忘的就是这些。”
纺车声与启蒙相伴,财政科研两手抓
在1920年代,各家农户除去平日里种田之外,几乎家家都要额外从事纺织工作,用来贴补生活。
由于祖母待人和善,最重要的是故事讲得好,所以每每到夜晚做活的时间,隔壁邻家的姑姑婶婶就会将纺车搬来张家,与张家女人一起纺布。
每当这个时候,张劲夫就会找一个小板凳,依偎在祖母身边,任凭旁人催促多次也不去睡觉。
就这样伴着油灯,满天星光和纺车“呜呜”的节奏声,看着祖母手臂扬起落下,纺出美丽的织布。
而祖母的故事,便随着一连串的织布声吐出来,张劲夫一直惊叹,祖母的故事仿佛永远也讲不完,从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到替冤者鸣不平的张别古,最后讲到朱元璋从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
桩桩件件的故事围绕着小小的张劲夫,让他开阔眼界,懂得人世间的不平事,从而也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科学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故事,祖母一直教给他的成语俗语也成为了张劲夫道德上的启蒙。祖母教他“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教他“谎话说不得,庄稼荒不得”,教他不要大意吃亏,也莫要害人,这些淳朴的教诲和私塾里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一起影响了张劲夫,助他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修养。
而祖母对读书人和科学家的喜爱,也深深影响了张劲夫。
张劲夫后来努力读书,从事的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经以及科研方面的事务,于经济上,他担任中国财政部长多年,且一直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四大方面狠抓财务工作。
他在任期间,革新了中国财政机构,写了《财政十条》,虽此文件没能按时下发,但是对当时中国财政的复苏产生了积极作用,随后他又建设了计算机中心,彻底结束了中国一直以来由人工管理财政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的物价改革方面更是离不开他做的贡献。
于科研工作上,他更是中国国防科研发展的推动者,他从领导体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几大方面为我国当时的科研人员营造了最为宽松和高效的条件。
张劲夫去掌管中科院可谓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标准体现,可他一系列的措施做下来,桩桩件件都是为了中国科研发展,中科院黄金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他,所以他在后来受到了国家航天科研人员的一致尊重。
祖母去世,终生抱憾
因为祖母对张劲夫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张劲夫对祖母的依赖,两人在张劲夫十岁前几乎从未分开过。
在张劲夫的回忆中,有两件事尤为深刻,一件是祖母有一次回娘家走亲戚,玩闹归来没见到祖母的他哭喊着要找祖母,一直跑到村边被家人抱了回来,祖母回来后,搂着长孙告诉他以后不管到哪里,都会带着张劲夫,绝不丢下他。
还有一事是一年春天,张劲夫跟着探亲的亲戚跑出去玩,转着转着不小心远离了村庄,又没有跟祖母打招呼,祖母找遍村子里也没有找到长孙,急得大哭,以为是孙子掉进井里了,差点急晕过去,这时亲戚带着张劲夫回来了,祖母才冷静下来。
可就是这样形影不离的祖孙俩,最终还是迎来了分别之日。
张劲夫随祖母生活到十岁,迫于贫困随父母迁居江苏,除去十三岁那年回到祖母身边读了一年私塾,自此以后直到祖母去世,张劲夫再也没有见过祖母。
当时的中国已经国难当头,张劲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一直奋战在前线,日军占领南京时,张劲夫妻子随公公婆婆回老家避难,当时的祖母已经72岁了,且双目失明。
听到虎仔的妻子回来了,颤颤巍巍地从床上起身,将儿媳从头到脚摸了一遍,然后说道:“我见不到虎仔,可我见到虎仔媳妇了,这就够了,我知足了。”
说完便换上新衣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等死,当时的年代,所有人的命运都被裹挟在战争下,祖母不想给家人带来负担。
可家里人哪能眼睁睁看着祖母饿死,极力劝说之下,打消了老人家的念头。
后来妻子赶到武汉,将此事告诉了张劲夫,并告诉他祖母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铁骨铮铮的汉子听完后潸然泪下,可此时身处在抗战前线,张劲夫自知忠孝不两全,必须坚守战斗阵地不能离开。
等到解放战争结束,已经身居高位的张劲夫有能力尽孝心了,可祖母早就在1946年去世,他连祖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件事让张劲夫抱憾终生,至死不能释怀。
字字皆是思亲泪
张劲夫后来在写回忆录时,写道:
“祖母眼瞎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想我这一因素,必定包括在内,每每想到这,我的眼泪止都止不住。”
“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是这世上最残忍的事之一,后来的张劲夫把对祖母的思念倾泻到了笔尖,他写下了很多篇文章纪念祖母。
80周岁时他提笔写下《祖母的爱心》,当时他已经从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岗位上退休五年了,这篇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已经八十了,但我在祖母面前,永远是一个小孩子,我思念那些夜晚坐在祖母身边陪祖母纺纱的时候,除希望在梦中见到祖母外,还想要在九泉下相聚”。
除去文章外,他还有两篇为祖母所做的诗流传甚广,第一首写于1947年,刚打完胜仗的张劲夫听到了广播《红军的母亲》,故事的情节让张劲夫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祖母和家人。
当天晚上他便做梦梦到了祖母,第二天起床时,枕头湿了一片,张劲夫随即提笔写下“深夜神思忆儿时,阴云棘地雨如丝。慈心呵护年继岁,暖我弱躯哺我饥。”
纵使是身为一位出色的革命家,科学家,但未能尽孝于祖母身前,还祖母恩情,是张劲夫一生最不能释怀的事情,所以在回忆录的结尾,张劲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从来不信灵魂在,但愿而今祖有知。
异日九泉重聚首,偎依膝侧伴纺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