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3日,中共“七大”一届会议,通过了一个重要决定——设立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海南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一片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一跃变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塑造了一个“滩涂变新城”的佳话。
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海南省之所以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以及一代又一代海南人的共同努力之外,更离不开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领路人”,他就是海南省首任省委书记许士杰。
1920年11月,许士杰出生于广东澄海。1933年父亲病逝后家道衰落,14岁那年在亲戚的资助下,许士杰前往汕头国文补习学校就读,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并深受广东地下党抗日救国思想的触动,“卢沟桥事变”后许士杰加入“青抗团”。
1938年18岁的许士杰回到家乡任教,同年11月加入共产党,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日寇攻陷广州之后,许士杰在组织的安排下继续留在广东,以一间小药铺作为掩护,从事情报收集和筹措物资工作,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敌后游击队消灭日伪势力。
建国之前,许士杰利用掩护身份,在隆都、潮安、普宁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依然不辱使命,在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和团政委等工作中,都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各项任务。在革命的洗礼和战火的历练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领导人选。
建国之初,年仅29岁的许士杰被中央任命为澄海县委书记,为了能让澄海县快速恢复生产,许士杰到任后不断推出大胆、超前的农业改革政策,在他的带领下澄海县一改贫穷落后面貌,成为了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农业先进县。
1956年之后,大胆、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许士杰,调任广东省委工作,开始担任省委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继续主抓农村工作。1964年,44岁的许士杰担任海南区委副书记,这是他第一次在海南工作,但却深刻地领教到了海南的艰难状况。
在十年特殊时期,许士杰因为受到冲击被调离工作岗位,直到1971年才复出工作。三年后他被调往条件非常艰苦的肇庆担任地委书记,为了能够让肇庆百姓摆脱贫困,在职七年间许士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几乎走遍了肇庆的所有角落,并和农民一起下田劳作。
当时,许士杰的发展意识就非常超前,他在工作中以“胆大心细”而著称,早在80年代初就曾大力支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3年,63岁的许士杰担任广州市委书记期间,主抓广州的改革开放和民生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6年11月,原本准备过退休生活的许士杰,又被组织选中前往海南工作。曾在海南工作过七年的许士杰,对海南的发展情况和落后面貌十分熟悉,但他还是义不容辞的将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祖国南端的土地。
1987年9月,许士杰被任命为海南建省筹备组的组长,3个月后宝刀未老的许士杰走马上任,成为海南省首任省委书记。面对当时的艰巨局面,许士杰大胆地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他认为要想将海南建设成“大特区”,除了要以“党建”为根本之外,还要向中央要政策。
在这两架马车的带动下,他积极从外地引进各类人才,并大刀阔斧地在海南树立“开放”之风。许士杰提出不仅要以开放促开发,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开放促发展。简单说就是和“资本主义打交道”,对外大力推行“租让制”,对内以合作的方式推行股份制。
在许士杰的主张下,海南在选择人才和干部时,皆以“五湖四海”为准则,不拘一格、不限地域降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加持下,他又郑重提出了海南的发展“三策”,简而言之就是在国际市场的带动下,成片开发海南经济“试验田”,利用好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
许士杰在带动海南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主张还是政策都过于超前,或者说多少掺杂了一些“激进”行为,所以他才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告黑状”。尤其是在发展洋浦时由于大量引入外资,还引发过所谓的“洋浦风波”。
许士杰还因此被推上了“割地卖国”的风口浪尖。但幸运的是这场风波,最终在中央领导出面后得以平息,而且许士杰发展海南省的决策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此后“洋浦模式”在海南遍地开花,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也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地发展景象。
广告真长,还不能取消
广告真讨厌
88年4月13日七大一届会议?九大69年就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