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做一头独来独往的狮子:胡适

6.做一头独来独往的狮子:胡适

00:00
11:24

在中国流传甚广的歌曲《兰花草》和它的词作者胡适的命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事物。胡适的大名在中国可谓众所周知,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授和思想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却被一顿臭批,而近些年又被翻案,供在了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圣坛上。他为何会拥有这么高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呢?让我们来聊聊胡适其人。

胡适先生拥有学者和文化名人的双重身份,很多学科都有他的影子,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有开创之功,但都涉入不深,更谈不上有较高的学术建树。作为一个学者,胡适仅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堪称真正成体系的学术著作,但也只完成了上卷;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他的社会、政治立场既非左派,也非右派。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6岁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当时他提倡白话文运动,致使多位老学问家、老学者都看轻他,如国学大师黄侃(章太炎的弟子)就曾嘲笑过他,认为白话文的效率不如文言文。固然,胡适的很多学问都处于草创时期,都还只是一种很简朴的学术。国学如此,西学亦然。当时很多搞西学的人也看不起胡适,如北大的辜鸿铭就曾嘲笑他,认为他所学的英语属美国俚语,不算真正典雅的英文,还认为他根本不懂西方哲学,教哲学更是误人子弟;另一个在北大教哲学史的教授陈汉章,也曾经在课堂上嘲笑胡适对哲学的研究不深。平心而论,胡适在学问方面的确是提倡有心,创作无力,没有太多可观的成就。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这是由于他成名太早,不敢对千秋万代负责。纵观胡适的整个学术生涯可谓无足可道,但他却喜欢去研究一些鲜有人涉猎的东西,如《水经注》。

不清不楚的政治立场

胡适在学术上的地位很尴尬,在政治上也是如此。他一生在世71载,历经四个时期,即清朝廷、北洋军阀、南京政府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几年。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胡适就是一个坚定的反对派,动辄写诗攻击政府,还曾拒绝政府授予的嘉禾勋章。南京政府时期,胡适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态度十分微妙,他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是貌合神离。要说合,他差点儿成了国民政府的总统,胡适死后,蒋介石还给他送了一副叫“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挽联,可谓对他推崇备至;但蒋介石也在日记中承认,胡适的死给革命思想和民族复兴思想除掉了一个障碍。要说离,老蒋就曾以胡适反党的理由否决了他当清华大学校长的报告。胡适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家诤臣,政府诤友”,他从来就不曾是蒋介石的走狗。

在与共产党的关系方面,胡适的朋友很少,但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曾给他写过不少信,胡适也用自己主办的杂志转载过《湘江评论》上毛泽东的文章。胡适一生在1949年之前,没有说过一句反共的话,他对共产党始终不来往、不熟悉、不评论。

毛泽东于1951年和1954年发动的对胡适的批判,针对的是其代表的整个旧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而非胡适本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知识分子都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胡适作为过去整个士林的领袖,被拿来当作检验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成果的一个标准。

胡适的思想左也不靠,右也不靠,他是以一种孤单的政治姿态出现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他自己就曾说过:狮子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才会成群结队。

胡适对自己孤立的政治地位很是看重,他的孤立独存,不管是面对两股政治势力还是主流民意,都敢于表达自己的孤立。最典型的是在五四运动期间,他从头到尾都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学生不该上街,不该搞政治运动,应该回到书斋去研究学问,做未来民族的栋梁。

更典型的是他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抗战之前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他曾坚决地反对对日开战,认为是一个农业国和一个工业国打,是一个前现代化的国家和一个已经现代化的国家打,根本打不过,应该以空间换取时间。他还认为当时应该承认伪满洲国,好换取一个和平条约,以换取搞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时间,等养足力量再打。

早在1935年,胡适就说过:中国想要打败日本,需要具备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开战这个必要条件。他不仅有这个判断,而且在1938年担任驻美大使后,拼命地挑拨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他就是奔着这个使命去努力的。

胡适在美国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他不是一个仅仅给大家发发护照和签证的大使,而是一个到处演讲的大使,其演讲的基本意思为:中国自古和美国一样,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中国人对日本人抵抗是为自由世界、民主世界去抵抗;日本就是法西斯,是白眼狼;日本迟早会让美国吃亏的。现实还真被胡适言中了,1941年就爆发了珍珠港事变。这次胡适作为一头独来独往的狮子,又一次看对了未来。

谈了这么多,我不是想把胡适放在一个历史夹缝当中来分析,把他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想要追问作为几十年前智者的胡适,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