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承认,这一次,他们的霸权危险了

美国人终于承认,这一次,他们的霸权危险了

00:00
10:54

彭博社前段时间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内容说今年突然有很多国家加入去美元化大军,原因是他们越来越厌倦美元的强势和武器化,这间接导致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以本币计价抛售规模空前的债券。正如英国央行前副行长塔克所言,非美国投资者和其他国家正在将资产进行多元化,以脱离美国这个传统的安全避风港。

美元霸权崩塌的问题,国内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在谈,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家之言,作为当事人的美国其实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这套游戏规则充满自信。

如果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算起的话,美元霸权存在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即便是从石油体系算起,也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这期间,美元没有遇到过一个造成实质性挑战的对手,包括曾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欧元,而这一切说白了不外乎两点原因:没人能够打倒美元以及没人愿意打倒美元,答案就这么简单。

先说为什么没人能够打倒美元:现在提起美元霸权,人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便是石油美元霸权,仿佛美元的流通量全靠石油贸易撑起的,更有些小伙伴甚至觉得只要我们能和几大石油出口国达成人民币结算的协议,就能在顷刻之间终结美元霸权,这显然是错得离谱的说法。2018年,在全球市场上流通的美元超过10万亿,而石油总成交额也才堪堪的1990亿美元,两者之间的悬殊有50倍之多,怎么能说石油贸易撑起货币霸权的呢。

事实上,石油贸易只是一种表象,潜藏在这种表象下的是美国构建的全球化及其领导整合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美元霸权是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美元越多,美元影响力越大,霸权也就越稳固,那货币的流通量又取决于什么呢?

四个字:国际贸易!

基辛格在1974年对沙特的访问,确立起的不止是美元和石油贸易进行闭环合作的回流机制,还有一整套完善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欧佩克为首的中东国家输出廉价的能源,日韩输出中低端制造,欧洲输出高端制造,而美国以消费国的身份输出美元。中东和日韩欧再用剩余的美元购买美债,确保美元能顺利流回美国国内。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同一件商品需要的零部件和相关供应国也在不断增加,最后的结果就是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市场对美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元霸权愈发稳固。

下图是1971年~2013年美元指数历史走势图。

我们可以看到,美元在1980年后迎来一波猛涨潮,从最低的九十点一路涨到一百六十点前所未有的高位,这只能说明国际贸易市场突然对美元增加了一大笔需求量。

八十年代发生了什么?

两件事:一件是中美建交,西太平洋地区紧张局势彻底解除,跨国资本活动和经济建设迎来爆发期;一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并参与国际贸易,进而拉动整个亚洲对美元的超大规模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全球化愈是稳固,美元霸权愈是坚挺。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零八年金融危机后,美元的影响力并没有缩小,反而还在中国出口的推动下,在2013年后达到新的峰值。

除了全球化这根支柱外,美元霸权还有一根支柱:跨境货币清算系统,这套系统由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和CHIPS纽约清算银行同业两套电信交易渠道组成。

SWIFT是报文系统,并没有清算和结算资金功能。传统的跨境汇款,从中国的A行汇到欧洲的B行需要两个银行之间有业务合作,如果没有合作,那就只有去找跟A行和B行都有合作关系的C行,即先把钱汇给C行,然后再经过C行汇到B行,这仅仅是最理想的情况。在七十年代以前,复杂的跨境汇款一般需要经过五家银行的中转才能到被汇款人的手里,且每一次中转,经手的银行都会根据汇款的额度收取价格不菲的手续费。

后来美国人觉得这太麻烦了,既浪费钱,又影响国际贸易的效率,于是干脆就把全球主要银行拉进一个叫SWIFT的大群,只要是在这个大群里的银行,汇款的时候仅需向SWIFT发送该银行的相关代码即银行编号、账户名、时间、金额和有效信息等,随后钱就会通过CHIPS的系统汇过去。

至于美国为什么能检测到每一笔跨境资金的流动,那是因为每次生成的汇款代码都会在美国政府监管机构汇总。

SWIFT和CHIPS这两套系统在技术上并不难做,毕竟印度花一周时间就能搞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技术含量,但难就难在有个词叫用户粘性。所谓用户粘性,是指用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程度和再消费期望程度。

通常而言,用户粘性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是产品做得确实好,希望再次体验;另一个是用户在接受该产品时,付出大量的学习代价和成本,因而不希望轻易转轨。SWIFT和CHIPS属于后者。

据统计,SWIFT现已接入200多个国家的8100个主要金融机构,每天处理的跨境美元清算量高达15000亿美元,占全球流通的40%。四十多年来,这些机构围绕在SWIFT和CHIPS内的基础设施构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以及人力,再换一套新系统又要重新来过,所以,就算有国家做出体验感并不差的跨境支付系统,金融机构们也不想更换。

一手领导全球化,一手掌控全球资金流通的渠道,这两大前提条件,全世界就美国能做到,其他国家想挑战也没资格。

当然,即使是有资格挑战的国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想打倒美元。

因为货币霸权是有毒的霸权。

作为美元供应国,大家有没有想过美国是如何对外输出美元的?

靠直接发吗?

非也!而是靠巨额的贸易逆差:美国通过源源不断地购买他国产品,向他国跨国企业供应美元,以维持美元在全球市场的流通量。这样做的好处是美国人不需要付出实际的劳动就能获得廉价的日常生活用品,坏处则是随着他国企业长期在美国市场低价倾销商品以获取从事国际贸易刚需的美元,美国本土制造业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酿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制造业是人类已知所有的劳动门类中,唯一一个能大量提供高附加值就业岗位的门类,美国产业空心化直接砍掉了一大批中层阶级的收入来源。马克思说主义学讲,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经济问题,是分配问题,美国今天的内部矛盾为啥一直在激化,说穿了就是用于造血的再分配机制运转失衡了。

换言之,想要替代美元的国家,就需要做好产业空心化的准备。而想要在不以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大规模输出本国货币的办法,目前还没找到。如果有人能找到的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换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除此之外,货币霸权国还面临货币回流的风险:货币的本质是债务,流出去的货币越多等同于堆积的债务越多。当使用该国的货币相对变少时,货币就会以债务的形式回流到发行他的地方,从而推高通胀和金融系统的债务!

单纯从经济层面来说,人民币其实早就具备了替代美元的条件,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向来是保守有余进去不足,主要还是担心货币输出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不好平衡。中国是劳动力大国,我们可以承受美元霸权的剥削,但承受不起产业的流失!

既然如此,那美国的精英媒体为什么突然担心美元霸权朝不保夕了呢?

因为美元流通的锚定物变了:以前美国是第一大工业国和贸易国的时候,美元的流通是围绕美国的行为展开的。但如今的第一大工业国和贸易国从美国变成中国了,去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6万亿美元,印刻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承载了市场上美元近一半的流通量。

要是中国像之前那样瞻前顾后也就算了,但问题是,现在有两点新变化让美国人不得不感到焦虑。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向区域集团化过渡,经济全球化是产业分工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这种选择眼下正遭受着地缘政治的冲击。

不论是美国强调的制造业近岸外包亦或是关键产业回流本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正依托自身对本地区的绝对掌控力,将其在全球布局的产业转移至美洲,而其他国家也试图把关键的产业放在自己周边地区以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力。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势必会向区域集团化转型,而货币霸权也将美元的从一家独大的局面演变成群雄逐鹿:每一个区域集团都会有一种结算货币,美元是美洲的结算货币,欧元是欧洲的结算货币,而中国尽管不愿意让人民币替代美元的位置,但在西太平洋-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内做结算货币是必然的事情,毕竟其他货币镇不住场子。

另一点新变化是霸权货币的频繁武器化令小国们对美元深感失望,今天美国政府能用货币霸权制裁俄罗斯,明天保不齐就会制裁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拜登政府的操作,已经把美元国际公共的属性变成了美国的私有武器,他完全屈服于白宫的意志而难以捍卫他国的金融安全,所以,市场上对替代美元的方案愈发迫切。就在八月份,斯里兰卡货币界掀起了全国性的讨论,核心点就是要不要把人民币当作第二大国际贸易货币使用,呼声相当高。

天下没有千秋万代的霸业。

属于美元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历史,翻开的是一页崭新的篇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