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建安风骨

【魏晋文学】建安风骨

00:00
03:36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邢春宇

背景音乐:金梓

文字转换:陈妍竹

文字一校:陈为溪

文字二校:韩金城

工作协调:滕亚慧、杜玉芹

公众号:子约2014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叫做建安风骨,这个词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要讲一下建安”。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间如果我们把它扩大一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时期。

首先,从历史政治角度来讲,建安年间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像曹操、刘备、孙权,包括诸葛亮、关羽赵云这些人,这都是来自三国演义小说。如果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建安文学主要是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毫无疑问,曹操是文坛的领袖文坛的盟主建安七子是依附于曹氏集团的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徐干。建安七子当中创作水平最高的就是王粲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建安风骨首先我们要知道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三曹和七子,三大家都能记住七子大家记一个王粲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风。“这个词来自诗经的国风诗经的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风是民间的歌谣,雅是朝廷的乐,颂是祭祀的乐歌

风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的反应百姓的爱恨情仇往往是通过风来表达出来的所以说建安风骨当中就是对现实的一个能动的反应。像曹操的蒿里行,写到了诸侯之间的混战,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包括王灿的七哀诗,写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意思是:“出门我能见到什么呢?只是累累的白骨。当时由于战争瘟疫死了很多人,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的反应包括曹植,他创作后期表现了他自己的人生都不得志,这也是一种反映,这都是风。

最后我们讲的概念,实际是一种语言建安时期的诗歌语言往往是是有力量的不追求外在的美,追求内在的力量像曹操的诗,说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述其事,追求语言的质朴表达对现实的能动的反应。像曹植的,包括建安七子王粲的诗其实都这样。所以说从整体来讲,建安风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汉末建安年间,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在创作上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并且语言古直有力的一种文学创作。882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09461nweh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