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妹的自我介绍,写的是:陪诊、护理、居家陪护、陪伴空巢老年病人。但梳理入行来的工作记录,她发现年轻客户,超过了老年客户。
2021年10月,31岁的桥妹结束了在美容业的工作,入行“陪诊”业,成为了四川省乐山市的“陪诊师”,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陪同就医、转运接送、取送结果、代办问诊、代办买药、跑腿等服务。如今,经过一年的发展,桥妹组建起了一支13人的“陪诊”团队,累计“陪诊”192次。
桥妹在“陪诊”中。
这一年,“陪诊”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10月27日,向社会公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将“陪诊师”这一职业收录其中。
主任护师、乐山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陈冰认为,“陪诊师”的工作大多是基础性的跑腿工作,达不到陪护就诊的要求,更不是国家认可的护工,属于当下市场的产物。
“细心,愿意做服务工作的人就可以加入”
精瘦、干练,这是封面新闻记者在12月21日下午,看到桥妹时的第一印象。
因为发烧,她已经三天没有接活,本来当天下午她要去中医院帮一位病人取药,但一听说是口腔科,便拒绝了,“干不成,核酸检测阳性,进不了口腔科。”
“我们不能害了别人。”她转过头来对记者说。
“不能害了别人”是整个采访中,重复率最高的一句话。桥妹说这与她长期从事服务工作有关。
在做“陪诊”之前,桥妹是一名美容师,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美容院。2021年10月,在网上看到北京一名网友,分享自己成为“陪诊师”的经历,于是桥妹便独自摸索,在乐山做起了“陪诊师”。
“陪诊师”在网络上分享工作经历。
当年12月,业绩不错的桥妹,与老公一起成立了一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养老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病人陪护服务、养生保健服务、护理机构服务等,并组建了“乐伴陪诊”。
如今,“乐伴陪诊”共有13名“陪诊师”,年龄最大的超过48岁,最小的刚满20岁,全是女性。其中,参加病患陪护专项能力考核,获得职业证书的有4人,其余人员都没有医学教育背景。
“13名‘陪诊师’,都有自己的主业,‘陪诊’只是一个兼职。”桥妹说,13人中,有的在月子中心工作,有的是家政服务人员,更多的是个体户。“比如我自己,在‘陪诊’之外,还经营着一家棉被店。”
桥妹介绍,年轻人加入,是看好这一行的前景。年长者,则大多是在考护工相关证件时,转入的。“上周我又收了个学员,培训14天后,就可以正式成为‘陪诊师’。”
“其实难度不大,细心,愿意做服务工作的人就可以加入。”桥妹称,每一位入行的新手,都需要花1680元购买她手中的培训课程,“包括7天线上培训和7天线下培训,合格后就可以上岗,我们会给新人分派客户。”
桥妹在“陪诊”中。
“病人雇佣的临时家属,侧重于心理陪伴”
每当有病人购买桥妹团队的“陪诊”服务,桥妹都会提前与对方签署“陪同就医服务协议书”,约定:仅提供就医相关咨询,陪同服务,不提供任何医疗服务。
此外,在一些需要家属签字的医疗项目上,“陪诊师”从不会代签。“这时候医生会问我们的身份,我们一般都会解释为病人雇佣的临时家属,侧重于心理陪伴。”桥妹说,这种情况不多,在常见的就诊中,她们在提供陪伴之外,还为客户提供诊前关怀服务、就诊手续代办服务、助医服务、现场陪同服务和诊后关怀。
桥妹介绍,助医服务是指客户无法解释清楚病情或语言不通时,“陪诊师”代为向医生准确地描述病情,让医生了解病情,快速作出判断。同时如果医生的医嘱专业难懂,“陪诊师”将耐心为客户解释。
“上个月我‘陪诊’了28个客人,既包括全程‘陪诊’,也包括代挂号、代取药等跑腿服务。”桥妹介绍,白天全天“陪诊”的标价是296元一次,半天“陪诊”是158元一次,代挂号是89元一次,代取结果和代取药都是158元一次。
乐山“陪诊师”主要提供六项服务。
白天全天“陪诊”的标价是296元一次。
“通常我们会在标价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打折优惠。”桥妹说,他们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医院的就医流程,在他们的陪伴下能让患者更高效的就医。“我们没法像专业护工一样,给客户提供具体的医护服务,所以我们会尽可能地在心理上,给客户提供支持,减少他们在陌生医疗环境中的孤独感。”
“年轻群体的‘陪诊’需求更大”
最初桥妹将市场指向老年群体,重点为空巢老年病人提供陪伴服务,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拉长,她发现年轻客户占到了70%,年轻群体的“陪诊”需求,远大于老年人。
“已婚人士和单身人群都有,这也许与年轻人的消费观相吻合。”桥妹介绍,她曾问过多名年轻客户,为什么选择“陪诊”,答案大多是不愿意麻烦朋友,也不愿让亲人担心。“哪怕是结婚了的也一样,一旦病了,另一半很难抛下工作来照顾病人。”
在桥妹看来,年轻人使用网络更加普遍,是另外一个原因。“我们目前只接受网络上的下单,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桥妹说,对此,他们下一步要带着服务走向社区和医院。
在社区方面,希望能与社区形成长期的合作,成为社区服务的一个补充,为社区内的老人、病人提供“陪诊”、护理服务。在医院方面,打算在医院里开设咨询台,让更多有“陪诊”需要的病人,能更方便,快捷地找到他们。
“市场产物,可替代性较强”
作为乐山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陈冰说,乐山当前出现的“陪诊师”,让她想起早年在国外参观学习时,遇到的健康管理师,那也是一种独立于医院,又和医院密切联系的工作种类。
“他们由国家特定机构进行管理,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进而根据患者的家庭医保结构和经济收入,推荐医疗服务,包括治疗后的康复应该怎么做等。”陈冰介绍,这一类人员不介入医疗计划,但他们了解医保政策,在陪伴患者就诊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方面的建议。“他们的工作实际上成为了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在陈冰看来,当前很多“陪诊师”,做的是跑腿和导诊服务,“这是没有生命力的工作。医院有专门的导诊台,有导医,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导诊服务。”
当问到“陪诊师”职业化前景时,陈冰说当前医疗机构都在提倡非必要不陪护,治愈后就离开医院,后期的康复,交给康复机构来完成。“所以这一类工作的存在不符合当前的医学理念。同时,当前很多医院在大规模打造智慧医院,大量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在做这事,当信息技术成熟后,‘陪诊师’们熟悉就医流程的优势,也将被智能机器取代。”
在陈冰看来,“陪诊师”是当下市场的产物,所谓的“心理陪伴”应该是志愿服务,而不是有偿服务。“国外不少国家都有陪伴服务,陪伴者多为志愿者或社区义工。他们在做一些跑腿工作的同时,会陪患者读书、聊天等,做到有价值的心理陪伴。”
陈冰提醒,非医学背景人员,介入医疗计划,会带来医疗隐患,“甚至可能触碰依法执业的红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