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大师”仅供参考,亲密关系的“脉”还要自己把

“分手大师”仅供参考,亲密关系的“脉”还要自己把

00:00
04:10

“本小组劝分不劝和!让你下定决心分手!”直截了当的表达和两个感叹号让不少人在这里快速地结束了恋爱。发帖即默认接受劝分,也让不少人在犹犹豫豫中选择了分手。在豆瓣“劝分小组”,36万名“分手大师”在一条条跟帖中帮陌生人切断亲密关系的最后一丝联结。

据南方周末报道,他们为每一个发帖者的情感生活提供最快的诊断,无论凭借几百字的深情讲述,两句话的人物关系简介,还是几张聊天截图、账单截图,都有人在一分钟内给出回应。

这样的回应速度既让人惊叹于小组成员的活跃程度,也为简单干脆的处理捏一把汗。亲密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劝分或者劝和就可以搞定的,更需要进入具体的故事和情景之中。

诚然,劝分小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了不少沉迷于不健康亲密关系的人摆脱出来,帮助他们尽快做出了断,比如识别PUA、避免不平等的关系。

不过在社交媒体上,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属于弱关系网络,对屏幕另一端的发帖人了解并不多,发帖人呈现的内容通常以争吵、矛盾为主,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很难呈现完整的事情原貌。

在弱关系网络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聚焦在“分手”这一简单化的目标之下,想方设法劝分就成为必然,情绪化片面化的表述也会不断出现。在这里,很多沉迷于爱情无法自拔或者明知对方有过错还为对方找补的发帖人,通常被称为“恋爱脑”。劝分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就会来指出对方的问题并“骂醒”,进而劝分。如果发帖者迟迟不分手,也可能会遭到“围攻”。

据网易数读的分析显示,“异地不回复消息、异地期间劈腿”“自己/对方放不下前任”“对生孩子意见不合”等是劝分小组里劝人分手的主要原因。“家庭观念不合”“脾气暴躁”“约会从不付钱”等也是不少人想要分手的原因。有的情况,分手确实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但有些情况,沟通似乎也能解决问题。

在《爱的艺术》中,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如果在亲密关系中,觉得自己逐渐失去了自我,时常处于自我怀疑之中,在劝分小组中获得支持无可非议,亲密关系的维系在必要的时候的确需要求助外部。但如果是因为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而上纲上线,闹得非分不可,那就需要思考这段关系是否是基于尊重和平等了。

“劝分小组”同样需要平等理性的交流空间。顾名思义,小组里无论是发帖和跟帖都是以劝人分手为主。但是盲目劝分也要谨慎。在劝分小组的语境下,很容易形成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发帖求助人相对于施以帮助的跟帖人而言,出于相对弱势的关系中,分手成为必然的选择,发帖后的无形压力似乎也会对发帖人造成再次伤害。

当然,分手小组里也有人会好心提醒,如果还想修复关系可以“出门左拐”去寻求其他帮助,但这样的声音需要更多一些。亲密关系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而是承载着两个人的情感和心灵的互相支持,需要更多的责任感。

36万“分手大师”终究不能替代每一个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他们的意见想法仅供参考,而分手也不是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唯一路径。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如果还愿意在亲密关系中继续修炼,何不试着为自己开出一剂“良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