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2月6日的重要会议提“扩大内需”是预告片,那这回可就是正片了。
新华社12月14日报道,国家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总共38条,涉及制造业投资、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等等多个方面,但主旨非常鲜明,就俩字:内需,内需,还是内需!
一直以来,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拉着我们国家飞驰。现在的情况是,有两驾开始跑不动了。
外贸方面,据12月7日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的话,进口同比下滑10.6%,降幅高于预期,而出口则更为严重,同比下滑了8.7%,高于预期的同时,连续两个月下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国内外需求的下滑、欧洲制造业回暖等等,按12月9日金融界的报道来看,就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环境不理想。
投资方面,虽然不是全部,但咱们所谓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房地产和基建这两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光看这张图,已经连跌一年了,而这以前恰恰是最严调控后,不断打鸡血的一段时间,近两个月更是开始大力扶持房企复苏,甚至迎来了宽松周期。结果怎么样呢?半死不活,这是我能想到最准确的词了。
基建的话,澎湃新闻10月11日的报道中提到,牛津大学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抽样的95个基建项目里有75%是超支的,而且超支比例高达30.6%,156个道路样本中,有超过三分之二通车量低于预期,当然,还有大量闲置的产业园,效率低下。
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不少地方政府在这些基建的过程中背负了巨额债务。这并不是在否定很多基建成果带来的便利性和优势,只是想说,有的基建,可能纯粹就是各地拼经济时的手段。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今年1月的一篇时评中提到,2021年的固投累计同比增长前高后低,其中基建掉的最厉害,从36.6%掉到了-0.2%,第二就是房地产,36.8%下滑至6.3%。
而基建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上边说的,债务问题在疫情中更为突显,得自己想办法搞定,这就使得各地没有能力再去搞高强度的基建(而且也不能一直建啊,比如高铁站,有俩了再建第三个?建起来得有线路过来跑呀)。
所以情况就是这样,就和之前重要会议中提到的一样,外需走弱,基建和房地产的动力减小,三驾马车已经有两驾疲了,想再跑起来得转型,比如传统基建接近饱和的话,就继续新基建,但是这需要时间,外贸这块,要等其他经济体恢复,也需要时间。
那在等待的过程中,压力就全到了第三驾叫“消费”的马车头上,也就是上边说的:内需。
问题来了——谁来重启?
今年消费水平很好吗?实话实说,不太好。全年下来,除了第三季度还算正增长外,其余时间统统负的,而且越临近年底,越是下滑地厉害。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消费的水平是和疫情挂钩的,这也是为啥近期国家在整治核酸检测行业,接着就出台政策,进行全国性的放开防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来充当扩大内需的主力,提振经济。
讲的高端一点,我们这是要消费重启。《纲要》中也提到了各式各样的刺激方式,比如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比如休闲旅游、养老产业等,培育新型消费比如智慧超市等,优化营商环境之类,还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重启?
贝壳财经报道,根据央行12月12日发布的《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来看,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去年多增1.52万亿元。这啥意思?这说明大家觉得很有必要存钱,而不是花钱,疫情对居民消费意识的“改造”是很明显的。
可能有人要说这不放开了吗?还怕不消费?
的确放开了,但疫情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失,而且由于放开之后出现的不确定性,可能短时间内消费的增长会十分有限,当然药店除外,这阵子生意不要太好,看同事买布洛芬,一会儿抢光了,比如我去周边的一些店问过,刚放开的确客流加大,但是很快就变得比防控时还少,因为很多人发现如果感染上其实很难受,浑身跟被打过一样,喉咙疼得厉害,而且对老年人危害还是很大。
而且今天的热搜,不知道准确性如何,说由于发热门诊的需求变大,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阳性医务人员也要返岗。这些情况,可能都会成为消费重启路上的新挑战。
已经看到一些专家提议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了,北大光华之前的一份研究简报中也提到,数字消费券的发放能够更好地实现刺激消费的作用,这得看各地反应了,感觉一大波消费券大潮正在袭来。
需要一场战争吗?
拔苗助长
消费券要来了
手没钱,心没底,怎么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