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幸福的本质,总在无效期待

一个人不幸福的本质,总在无效期待

00:00
13:20

作者|樊登读书·元气邓

法国诗人兰波有句名言:“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信条。

永远不满足当下的生活,把希望寄托于别处未知的生活。

所以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小县城工作的人,吐槽自己的生活能一眼望到尽头,平静如水,索然无味,向往大城市的广阔天地。

大城市工作的人,则觉得表面虽光鲜亮丽,实则疲于奔命,羡慕小地方的轻松安逸。

而等到真正回去了,各种不适应,又想要逃离。

当生活在别处,别处是诗和远方,而一旦别处变为此处,生活随即变成了眼前的苟且。

所以有段子说:“旅游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

事实上,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幸福就是享受此时,此地。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当我买了房子,日子就好了;

当我结婚生子了,就没那么烦了;

当我有钱了,就可以到处旅游了......

“当我xx的时候,我就要去做什么。”这个句式似乎成了救命符。

认为把当下某个事情解决后,才会觉得幸福,仿福是一个奢侈品,只有辛劳一生后才能获得的奖励。

哈佛大学哈沙尔教授,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了这是一种“忍辱负重”型的幸福。

他们习惯忙碌奔波,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相信只有圆梦后的放松和解脱才是幸福。

于是,总忙着追求那个所谓的好结果。

《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华特,也是这样的人。

他在一家杂志社做了16年的底片清洗工作。

觉得生活平淡无奇,一点都不幸福,因此很爱做白日梦。

幻想自己成为钢铁侠,经历各种冒险。

某天,杂志社被收购。他接到做最后一期杂志的任务。

但发现摄影师寄来的东西里,没有封面的底片。

为了寻找25号底片,他踏上了找摄影师的冒险之旅。

坐醉汉开的直升机,跳海和鲨鱼搏斗,溜滑板赶路……

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华特在雪山上找到了摄影师。

摄影师说,底片被当做礼物,放在钱包里了。

还反复称”这是最美的照片”。华特欲哭无泪,因为他把钱包丢垃圾桶了。

幸好,华特妈妈捡起来了。于是,他把底片给了公司。

影片最后,华特和心动的女生在路边发现杂志封面,竟是自己认真工作的样子。

华特激动得不知所措……

看到这里,我也非常百感交集。

我们一直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却发现认真生活的样子才是最美的。

正如台词所说:“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而我们时常感觉不幸福,正是因为我们变得功利。

喜欢盯着结果,忽视过程,总低头赶路,而从不去感受路。

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在行色匆匆的茫茫人海中,人们很容易把自己遗忘并忽略当下。

而只有当我们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会拥有幸福。

苏格拉底曾和几个好友挤在一个小房子住,整天还乐呵呵。

有人就问他:“你们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转身都很困难,有什么好乐的?”

苏格拉底说:“和朋友在一起,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后来,朋友们因成家都搬了出去。

那人又问:“现在只剩你一个人,孤孤单单,为什么还高兴呢?”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有很多书陪伴,并不孤单。

几年后,苏格拉底搬到了一个脏乱差的底楼住。

楼上的人有时还往下面倒脏水。

那人见苏格拉底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旧快乐。忍不住又问他原因。

苏格拉底说,“住一楼很方便,旁边还能种花种菜,乐趣无穷。”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说:

“为什么你的老师总那么快乐,可我觉得,他每次处境并没那么好啊?”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正如,决定一个人幸福的,不在于匮乏,而在于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快乐,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心理学上有个“享乐跑步机理论”,意思是说:

不管我们发生了好事或者不好的事,人们最终会回到最初的幸福水平。

追求快乐的过程,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你一直努力在跑,却一直停留在原地。

作家李筱懿曾经感慨道,在她四十岁之前,把幸福解读为“有”:有钱,有车,有房,有事业。

因此,工作非常拼命,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每天忙炸天,钱赚得越来越多,但压力越来越大。

甚至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她说:“自己就像一只运动量过大的麻雀,掉在地上飞不动。”

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才突然明白,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杨绛先生曾说: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得到了爱情未必会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既然我们不能占尽所有的好处,那不如珍惜拥有。

拥有的一切皆觉有趣,拥有的一切皆觉幸福。

活在当下,才是人生大智慧。

罗翔老师说:

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拥有豪车豪宅,狐朋狗友遍天下,而是有颗富足的心,去发现身边那些平凡的幸福。

深以为然。

生活趣味不在别处,在一荤一素,三朋两友,四时风物。

当我们培养出自己的幸福力,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快乐。

①把时间浪费在看重的事情上

清华大学刘嘉教授曾提出个一个问题:

“假设你现在有100万,你会去购买什么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

这里的100万,其实对应的是我们每天的24小时。

如果你认为健康很重要,愿意花10万买健康,那么你有花2.4小时在健康上面吗?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

这也就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对时间的分配和幸福事件是矛盾的。

在能带来幸福的事情上,我们只花了很少时间,却在那些不那么能带来幸福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

所以,想要幸福来敲门,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幸福之门。

问问自己,哪些事情,你最看重,做哪些事情,你最能感到幸福,你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

②用减法思维生活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用加法,总想更高更快更强。殊不知,用减法思维生活,才能让幸福做加法。

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给自己现在的幸福感打个分,0-10分。

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下,假如你没有右臂会怎么样,洗脸刷牙、吃饭、玩手机都不方便吧。

那如果你失明了,只能听到,却看不到呢,是不是痛苦万分。

相信做完这个测试,你的幸福感会飙升。

幸福,并不是得到你极力追求的东西,而是那些你习以为常,但失去后却追悔莫及的东西。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需要的刚好都在,就是莫大的幸福。

③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林语堂先生曾说:

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

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这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就是“小确幸”。

发现它们,并不需要我们赚很多钱,也无需有多强,只需要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即可。

因为“小确幸”们本来就在身边,只不过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或者只看到“小却不幸”的事情。

电影《心灵奇旅》有个片段很深刻:

海洋里,有只小鱼对老鱼说:“我很想找到叫大海的东西!”

老鱼:“大海?你现在就在海里呀。”

小鱼很惊讶:“就这个?这只是水,不是我想要的大海。”

这个小鱼,以为波澜壮阔才是海,所以,身处海洋却在寻找海洋。

其实,人亦如此。

我们总觉得要等到有所成就,有头有脸才算幸福。

所以,身在幸福之中却还在找幸福。

殊不知,幸福从来不必等。

希望不管你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都可以成为那条看得到幸福的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正能量积极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