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阳过”日记,晒出守望相助

评论1+1:“阳过”日记,晒出守望相助

00:00
05:17

连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阳性”检测结果,分享病愈历程,推荐治疗经验。在这其中,既有专家学者如饶毅等,也有王石、刘强东等商界人物,更多的是普通人;既有第一次感染新冠的病人,也有感染过两次详述不同感受的病人,还有身处海外已经走过这个历程的华人发来的感受。

从谈“疫”色变到如今大方“晒阳”,人们正逐渐告别对于疫情的恐慌,在互联网上凝结成互帮互助、彼此激励的“民间防疫力量”。

半月谈:展现百姓智慧和乐观互助

朋友圈的“阳”,晒的是集思广益的百姓智慧。“婴儿用药应该注意什么”“病愈过程大概分几个阶段”……在一则则真诚的分享和一篇篇“段子式”的文案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些声音一经朋友圈传播,与官方指南、专家建议、媒体报道形成良性互动,加深着人们对于病毒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正在这个过程中,新冠病毒得以逐步脱敏,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份应对病毒的“平常心”。朋友圈的“阳”,还晒出了乐观精神与互助文化。以幽默的方式调侃自己的感染经历,负面情绪得以快速舒缓;在朋友圈求助后获赠医药物资,亲朋邻里间的关心之情得以传递;而“病友”间彼此鼓励的话语,则让许多人感到“同仇敌忾”“士气大增”。当我们的朋友圈洋溢着“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乐观精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善意与帮助,恐慌焦虑情绪自然能得到有效疏解,应对疫情的信心也将让社会活力进一步恢复。

新京报:晒出“阳过日记”,病毒也就没那么可怕

这些段子,除了让看到的人们忍俊不禁外,更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阳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担忧焦虑无济于事。从中也可窥见,三年以来,人们对待新冠病毒态度的变化——与其惴惴不安,不如坦然面对。从过去的避之不及,到如今的侃侃而谈,“阳过”的人不觉得有啥不好意思,乐于分享交流“治疗经验”,“阴着的人”也能大大方方地慰问,祝其早日“阳康”。一来一往之间,不仅彼此增加病情了解,也纠正了错误认知,还缓解了紧张焦虑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当疾病的神秘一面被打破,这道隔在疾病和治愈之间的墙——病耻感也“不攻自破”。更多人分享“阳过”经历,也是对新冠病毒驱魅、脱敏的过程,所谓“说破无毒”正是此理。

工人日报:加强围观者心理建设,增强战疫信心

这些真实经历的分享,首先加强了围观者的心理建设,诸如中招后吃什么药、要不要去医院、如何照顾好家人等经验,让不少人对于感染后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了预判,能够减少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不安。这些分享多起来,也有助于“良币驱逐劣币”,让一些传言和谣言失去市场。同时,分享者的大白话甚至略带调侃的表达,比如“我是杨过”之类,有利于减少人们的心理恐惧,增强战疫信心。当然,任何人的经历分享都只是参考,没有哪一种诊治、用药、自愈方案适用于所有人。加强理性认知,采取科学手段,才能更好应对未知情况,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钱江晚报:乐观应对,但别过度娱乐化

最近,网上各种关于新冠的段子越来越多。有人称得了新冠后,嗓子真的很像《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宝娟,我的嗓子,本宫的嗓子怎么成这样了?”还有些人把得过新冠后康复或者再次转阳的人,分别称为“杨过”、“杨康”和“王重阳”。有人说,乐观是最廉价的抗疫药物,但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现在,网上一些段子就明显有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比如:“请控制好自己阳的时间,如果你12月17日以后阳,会错过某某节;如果你12月25日以后阳,会错过元旦;如果你1月15日以后阳,会错过春节。所以最佳感染期是12月11日~12月17日,以及1月2日~1月14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样的段子和玩笑不宜过界,不能宣扬关于疫情的泛娱乐化倾向。面对疫情还是需要保持敬畏,认真审视,严肃对待,要知道新冠病毒还是有可能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