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王珣《伯远贴》

45 王珣《伯远贴》

00:00
27:42

45-45 王珣《伯远贴》


一、知识点


1.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一说350年-401年 ),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 [36],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因随讨袁真有功,封东亭侯,世称王东亭。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时,授秘书监。谢安去世后,升侍中。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成为心腹大臣,累迁左仆射、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会稽王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担任卫将军、都督琅琊水陆军事,守卫建康北郊。因平乱有功,加位散骑常侍。后因病解职。隆安四年(400年) 或隆安五年(401年),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穆”,累赠司徒。


王珣工于书法,尤善行书,其家三世以能书闻名。他的书法笔致清秀,潇洒古澹,结体宽博,意态飘逸,被明人董其昌称为“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晋代流传至今极珍贵的少数真迹之一,清朝乾隆帝誉为“三希”之一。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晋书》《艺文类聚》辑录有其文。




2.《伯远贴》: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


《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3.《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作品。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如果只是书法,大概没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个东西绝对是一个文化上的,已经变成一个精神象征了。


2、王羲之那种收敛就是王羲之的字的美,在收跟放之间平衡。那王献之的字有一点太过炫,就有点炫了。那当然我们今天讲说中国书法的最高的品格是内链的,而不是炫的。


3、南方通常是在家里拜佛,王羲之也拜佛的,他们就是一个小小的金铜佛像来拜。可是北方常常是在大山洞里面立起几丈高的大佛像,有一种雄浑伟壮的这种感觉,所以北方的艺术跟南方的艺术走到了不同的路上。


三、全文逐字稿


看第二个人,蔡湘,宋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濮阳蔡湘,所以这里面就看到历史的传承,整个历史怎么传递下来了,然后使后学者不敢随便,因为这个文化是有一个历史跟传承的。我一直用传承这个字,就是不管是盖印的人或在后面签字的人,都表示我们必须了解前面有一个王羲之,所以我们怎么活也不要太离谱,所以那个生命是有一个向往的,我觉得那个是一个整个文人世界跟知识分子世界一个了不起的一个传统,一直到民国北平,孙成泽成冠,所以多少的印章在后面证明他跟王羲之的这个作品之间的关系,这还只是一个模本而已,这是明朝的董其昌看过以后在上面写的一些字,所以你可以看到历经历宋隋唐宋元明清将下来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王羲之的一个共同历史上的崇拜,这个才是我真正希望大家思考,就是王羲之的地位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书法吗?如果只是书法,大概没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个东西绝对是一个文化上的,已经变成一个精神象征了。




频有哀祸,这是他另外一个帖,短短的贫有哀祸,老是有悲哀的灾祸发生,所以你就会觉得你读王羲之的书信,你就会感觉到那个时代的那个人仰马翻,那种战火连年的那个那种痛苦的东西,平有哀祸,悲催切割,悲哀摧毁,被切给被割。王羲之用字用得很重,他常常用那种身体上的痛来讲,不能自胜,已经有点不能担负这样的痛苦了,奈何,奈何,那个碑写得非常漂亮,我们平常写一个非常的非底下一个心脏的心,他一笔下来,然后这个线第二笔过来,然后一个笔过来,三笔写完我们写的这个 8 根线条,然后底下心是一个笔笔画写完的。所以其实是的确对中国的文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颠覆,把它拆散,重新再组合一次。




这是兰亭的一个部分,我们大家看一下刚才讲的兰亭,这是邻本魔本,所以不是原件,所以也许在这里各位感觉不到原件的那种迷人的东西,可是大家还是可以读一下,我觉得文章非常迷人。永和九年税在窥丑,那一年,岁在魁首暮春之初,暮春是春天到了结尾的时候,已经天气慢慢暖了,那个是中国的文人最喜欢的季节,在论语当中就是暮春之初春拂季成,就是冬天过完了,然后天气比较暖起来了,暮春之初会于归寂山阴就是在这个山的旁边兰亭,那叫作休憩。




休憩是说过去民间有一种习惯,在每一年春天重新来临的时候,要聚在一起,然后具有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可以去祈求今年过得很好,有点像我们春过年的时候,这种春节的一种祝福,到庙里去拜拜的意思,可是他们是到大自然当中去休息,视野好,因为休憩,所以很多文人要聚在一起,所以群贤毕至。




当时他们认为很精英的一群文人都来了,群贤毕至,里面有年轻的,有老的,少长贤吉,小孩子比较年长的人都来了,少长贤吉。然后接下来他就描写那个风景,此地就三阴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好,我们看到他这漏掉字了,所以其实它是一个草稿,我刚刚提醒说这是一个草稿,因为它并没有很设计地去写这个字。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树林非常地繁茂,有很修长的竹子和非常漂亮的竹子。然后又有清流机喘,这种溪流流过去,机喘应带左右。所以现在各位如果到兰亭,你在外面下了车以后你慢慢走,它是一个很长的步道,你会感觉到两边都有溪流,然后要过小桥,小桥也铺得极好,铺成石板的那种小桥。所以我觉得兰山鹰的兰亭道现在铺得非常好,但是大陆整理出来古籍里面最好的一个,然后后面有个书到博物馆,可前面它让你惊艳很多。




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就是左右都是水流过去的感觉,引以为流觞取水,所以他把这个自然当中的溪流引出来作为流觞曲水,就是一个弯弯曲曲的水,可以把酒杯漂在上面的那个殇是酒杯流觞取水,然后因为有流觞取水,所以这个文人可以列坐其次,可以坐在这个水的两边。




那虽无丝竹管弦,没有请什么拿喀什来,什么卡拉 OK 来演唱音乐这些东西,虽然没有音乐,虽无丝竹管弦之胜好,没有这些吵人的这些音乐,可是一伤一涌,有人在喝酒,有人在吟诗,念诗的声音,一伤一涌,一足以畅叙幽情,也足够让一个人非常开心的把他自己心里面的心事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看到他在描述他们这一天聚会的过程,那种情况。然后下面出现兰亭最美的句子是日夜这一天,天朗气清,汇丰合唱,仰观宇宙之大,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余,信可乐,也是一种非常开心的自在的,一种对生命上的一种向往,一种真性情的向往的东西。可是兰亭非常奇怪,兰亭一直到这里,你感觉到东西都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一种天人合一的美,一种快乐的东西。




可是下面你会发现,忽然王羲之整个感觉转了,好像南朝的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他看到美,他看到美以后,很快他看到感伤,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花的开放是快乐的,可他很快会看到花的凋谢,看到一个青春的人的美,可是很快会想到这个人的衰老跟死亡,他同时在美跟感伤里面有一种非常深的一种敏锐的这种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说夫人之相与抚养医室,获取朱怀抱物言医室之内,因既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他就在形容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人的生命的不同的状态,有的是很叱咤风云的那种历史当中的英雄,那有的人只是要完成自己小小的心里面的一些东西,或取珠怀抱物言一世之内,能够自己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就很满足了。




其实在这里他在讲他的家族,他的祖父是王导,是那种大宰相,永嘉之乱的时候能够建立朝廷的那种大工程,所以抚养一世。可是对他来讲,他觉得他只是要物言一事之内,他也不想做大官,他也不想发大财,他只想在一个小书房里面,自己能够完成。自己因计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只要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你的生命有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就是说你不想穿西装,不想打领带,你可以自在一点,你的生命行为可以放浪形骸之外去舍万疏说生命有这么多不同的形态,近照不同,有的很安静,有的非常的动,近照不同。可是当其心于所欲,战,得以举己快然自主,不知老之将至好。




这些人,他其实在讲这 47 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跟价值的看法也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将来想出去做官,有的人想去发展事业,有的人大概就希望说一生能够在自然当中做一个很快乐的人,所以去舍万疏都不一样,近照不同,这些人都不同,可是这些人聚在一起,暂时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各自得到了生命的快乐。




不知老之将至,能够忘掉了岁月的压迫,忘掉了将要衰老这件悲哀的事情。然后下面他开始转及其所知既卷,慢慢它开始有一种疲倦,情随事迁,情感慢慢的感谢迁移,感慨细枝,是吧?这里面就开始有一点悲哀了,因为他开始看到历史所谓的乘积,看到了一种胸怀里面的一种悲哀的短息,他特别提出一个东西,说况而况何况修短随化,终其于近。所以不管你怎么去修行,你什么样子去努力地去追求生命的修养,终其余尽。




其实最后还是一个面临死亡的问题。古人云,古代的人说,死生亦大矣,其实生命最后面临倒是死生的交关,生死攸关相关的那个时刻,就是你还是面对一个死亡,其不痛哉。有没有发现他又要奈何了他,又开始齐不痛哉?那个生命活到最后好像终结,是一个幻灭,是一个悲哀的东西。




其实这里面有一点是一个没落家族的那种感伤的东西,美懒袭人心,感之犹。他每次看到历史,看到过去的人兴起这种感怀的感觉,若和一气,都跟他心里面有共同的感觉,未尝不灵纹截导,不能喻之欲怀,所以他自己常常觉得他自己每次看到历史,看到古人的这种感叹,他都会也跟着悲哀起来,也都会有一种哀悼的这种感觉。然后他下面引用了庄子的一个典故,故知以死生为虚,但因为庄子讲说你应该活着,最重要的快乐是你要把生跟死看成同一个事情。可是王羲之认为他做不到,他认为以死生为虚,但是做不到的就是今天到了医院,然后医生告诉你说,噢,父亲一病围了那大概一两天就要走掉,那旁边有个人说啊,庄子说死跟生是一样的,可是你还是难过,所以他在这里说,你明明读通了庄子,可是还是知道以死生为虚,但其实你是做不到,这是王羲之了不起的地方。




王羲之并没有做作,说我已经看开了生命什么什么这样他并没有作假,他其实知道说他常常觉得很痛,知道姨母死了也很痛,祖先的坟被挖了也很痛,他总觉得生命里面还是有很多很痛的事,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完全地看开了。那可是在理论上他读了很多的庄子,以死生为虚,但其彭商为妄作。庄子说活了 880 年的彭祖,还有 20 岁死掉的商子是一样的,你活再短再长都是面临死亡,那可是就王羲之也认为我做不到,我还是觉得我愿意活长一点。齐彭商就是彭根桑,是齐的,他说他认为他做不到。妄作后之是金,亦犹今之世袭。




他说以后的人看我们今天不是跟我们看以前的人一样吗?所以他就觉得卑夫这里他大概本来写了一些其他字,又涂掉,变成卑夫觉得很悲哀,所以他就把今天在一起,这些人写的诗列在一起,然后大家将来可以做一个纪念,他认为将来的人就是我们了。那看到他们以前在兰亭有过这样的盛世,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种羡慕或者背倒。而他认为以后的人你背倒我,你也不要太高兴,因为在后面的人还会背倒你,所以他其实在讲这种这样的一个生命里面一种无奈,某一种无奈跟感伤的东西。好,兰亭看完我就带大家看一下王寻的博源帖,那这个博源帖各位现在看到的画面只有这个部分是原件,王迅的博源帖,旁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那个伟大的乾隆皇帝写的字,还画了一个画,因为他知道我们上课一定会看王旬博眼帖,所以他就想你们非看不可,这样,所以很麻烦这个人。




真的,他把整个的画面弄得乱七八糟,可是等一下我会把这一个部分框出来,只有这个部分是信,所以王寻博原帖只保留了一个现在已经不完整的一封信,到这里不相粘林只有就断掉了,后面就没有了。好,我们看下面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好,我们先看一下乾隆皇帝讲的话,虽然蛮讨厌他在这边干扰乾隆丙迎春月,这一年他得到了王寻此帖,岁与快血王羲之,快血实情王献之,中秋二基并藏养心殿温室中言曰,三西堂,这是三西堂的来源,所以他最早得到的是快雪石晴帖跟中秋帖,后来他又得到了王寻的博源帖,所以就把博源帖跟这三个放在一起,叫做三西堂。所以将来你们去故宫就可以考考别人山西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蛮好的考试题目。




好,我们看到寻顿手,这里开始是王寻的字,王寻的字非常漂亮的,东晋人的真正的书法的这种感觉,下面会一部分的放大给大家看一下。我想大家还是可以先读一下文字,寻顿首就等于西之顿首,那就是王寻,他写信给朋友说敬上那他写给博远他的朋友。然后前面有一点应酬的话,圣子情其群,从之时就说我们很好的一些朋友,自雷志以来,志在悠悠就是他们,他这里其实要讲的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然后他们都曾经有过一个志愿,有一个志向就是不要做官,而去悠游于山林,就是当时有一种文人在标榜,就像竹林七贤,就是不要去搞到政治里面去变成立法委员,多么惨。然后可以自在悠悠,可以潇洒一点,可以活得干净一点,自在一点,可是始或此出意,可是有一个朋友好像最后不得已就去被选出来,也去做了什么民营代表,或做了什么部长,此或始或此出意不克深。




分别如灼就没有想到这个去做官的这个朋友,分别如灼好像昨天才离开,才为他设了一个宴,可是永为愁谷,因为大概传来这个朋友死掉的消息了,所以好像永为愁谷,远隔岭桥不相占邻,就是隔着这么多的山,连去祭拜都没有办法去祭拜这样的一封信。好,这里边的线条非常非常的漂亮,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比刚才我们看到王羲之的模本都要漂亮,因为这里面是真正未尽人书写出来的东西,所以我等一下把它放大以后,各位可以感觉到那个线条漂亮的不得了,好,注意它里面整个那个气的统一性,每一个字跟字之间的那种连接,那种连贯跟饱满的感觉,所以我相信如果这是第二名王羲之书字是更漂亮的,可是我们刚开了王羲之都不是他的真品。




感觉一下那个线条的饱满,感觉一下那个远,遥远的远那个字,这里面完全有一个人的那种好像衣袖在飘洒,那种行动的那个感觉,身体在转动的感觉,看一下那个如分别如灼的如那个女人的女三个笔画,然后这边的口就是一个勾过来的感觉。可这里面当然因为王羲之做了巨大的革命,所以王家的子弟后来都顺着这条路在发展,分别如灼的如这个点去感觉这种勾过来的感觉。




怎么样?把魏夫人的笔阵图拆散,那他们当时都已经在书法史里常常谈到,书法里最难,最难的部分是点,点是最难的部分分,我们一般人很难了解,我们觉得点最好写,那点本身要有重量,要有方向,要有速度,这样的感觉。那据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被他父亲训练很喜欢写书法,那谢谢,就很得意,觉得自己已经写得可以跟父亲乱争了,有一天就写了一副字,觉得好得意,说爸爸我是不是字已经写的跟你一样了,就往不错不错就有点赞美。儿子说写的不错,然后就说你这边忘了一点,就把它点了一点,然后他就很得意,就拿去给妈妈看,说妈妈爸爸写了一张字,他就骗他妈妈说这是爸爸写的,就是他这个王羲之的夫人,当然已是已经是高手了,就看说,我看只有这个点,像你爸爸写的那个书法史上常常讲这个故事,其实是说点本身,其实也是最难,因为点本身可能性是最大的,所以如果你注意到凡是我们被称为点的部分,被称为点的部分,它的个性都不完全一样,就是如果我们用电脑把所有的书法,一篇书法里面所有点抽出来,它的点的性格就可以看出很多样的变化。




志在悠悠,漂亮,有没有看到那个虫整个都吃掉的那个痕迹?所以其实在欣赏书法时候很奇怪,你在看墨又看空白,最后看到那个时间流在上面很多破损的痕迹,其实变成一个沧桑,就是那个从吃过的痕迹也变成另外一个美学,在上面构成一个很特殊的中国艺术上的这种特征。那个线条非常的意气风发,志在悠悠漂亮的不得了。




那个字,极其潇洒的字,那个收放之间都有一种自在,那个所以的以,看那个远,再看那个博远的远,看这个走车的部分,然后这样过来的感觉,我的意思是说,我也在想,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舞蹈家,其实应该把这个变成舞蹈,它里面有一种人在动作的感觉,那种转身,那种顾盼。




好。另外我们看到了一个兰亭,刚才我们看兰亭是楚随良摩的摩本兰亭,这个是叫做刻本兰亭。什么叫刻本兰亭?就刻在石头上的,刻在石头上,因为大家都觉得往兰亭后来不见了,那兰亭在世的时候就有人临摹,以后大家觉得这个临摹本也很不保险,很容易脆弱,最后就干脆把它磕在石头上,那石头上我们就可以唾下来,对不对?就变成唾本。




我们叫踏宋朝榻的兰亭,所以叫做榻本。所以我们现在写字帖不是黑底白字吗?就是因为你把榻出来以后,那个凹下去的部分变成白的部分,所以痣原来墨色的部分反而变白,叫做踏本。那为什么叫定武啊?因为这个石块唐朝人磕了一个兰亭磕在石头上,后来那个石头就不见了,那打仗这样大家都在找兰亭,都找不到。




那有一个人就听说有一个刻在石头上的兰亭非常珍贵,所以他就一声都要到处找,怎么样都找不到,后来就郁郁不得志,一生都很不快乐,因为是觉得找那个科兰亭的刻在石头上的那个碑一直找不到,就有一天没有事情就走到河北有个地方叫定武军,一个军运营驻扎的一个乡下地方,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河边洗衣服,就在一块石头上搓衣服,搓搓搓,他就问那个老太太,唉,那个石头上好像有痣,他说对啊,因为有痣,所以搓衣服很好搓,好像那个洗衣板,他一看吓一跳,是兰亭的十颗本,所以因为经过战乱,这种东西被破坏,然后民间的老太太也不识字,就拿来搓衣服,所以他就叫这个东西叫定舞兰亭后来就被保留下来,然后就踏了一个踏本,所以很奇怪,每次读到这种故事都觉得好荒谬的感觉。




那我到陕西去,我看到他们现在现代化之后,那个家里买了摩托车,摩托车要过门槛,过不去就打断一个石碑架在那边,就坐一个摩托车过去的地方一看就是明朝的碑。好像一直在重演类似的事情,重复在也许东西太多了,不晓得,觉得很荒谬的感觉。这是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字比他父亲更放,更随意,更,可是王羲之的字的迷人是他比较厚,就像王洵的博元帖也比较厚。王献之有一种锐利,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就是有一点表现,爱美,然后得到很好的教育以后生怕别人看不到,所以锋芒毕露,线条很漂亮,那他也是像信一样,心腹,他刚刚结婚太大爱,身体不太好,就是一中医就开了一个地黄汤这样的药,所以他就说这个太太喝了以后就睡觉睡得比较好之类的这个东西。然后也谢谢朋友关心这样的一个一封信,线条非常的潇洒,非常漂亮,可是已经开始有一点闻人气比较少了,王羲之那种收敛就是王羲之的字的美,在收跟放之间平衡。那王献之的字有一点太过炫,就有点炫了。那当然我们今天讲说中国书法的最高的品格是内链的,而不是炫的。




那后来到宋朝的时候,宋四大书法家里面写王献之的字写的最好的是米芾,非常狂,就整个放出来。那其实继承王羲之的那个感觉的反而是苏东坡有一种厚重,有一种内敛内收的这种东西。那所以书法里面真正鼓励的反而不是一个很外炫的力量,反而是一个内收的内链的一个生命的力量。




好,我希望那个今天所谈的这个部分,能够让大家对魏晋这一段时期的美术史有多一点的了解,包括他的艺术理论跟书法创作这两部分合起来,因为我们下一次以后我们就离开这个部分,我们就到北方去了,那北方叫做五胡乱华,打仗打得一塌糊涂,然后很多人死掉,然后这个时候在一个生命最虚无的状况里面,佛教进来了,佛教进来,所以我们要开始面临到中国美术史第一次面对一个纯粹外来的宗教艺术,那开始挖出洞窟,做佛像、画壁画,所有的内容都不是本土的,都是外来的经验,那这个经验长达了 300 多年,那它变成了我们下次要讲的云冈、敦煌这些麦基山丙 04 所有的北方的石窟,南方石窟比较少,南方也有,可是比较少,南方通常是金铜佛像,就是因为南方很文人,所以南方通常是在家里拜佛,王羲之也拜佛的,他们就是一个小小的金铜佛像来拜。可是北方常常是在大山洞里面立起几丈高的大佛像,有一种雄浑伟壮的这种感觉,所以北方的艺术跟南方的艺术走到了不同的路上。




北方因为战乱,因为是湖人的入主中原,所以它有一种粗犷的那种豪迈的力量,然后它变成一个文化的实验的新场所,那南方变成一个北方原有的中原文化精致的保守者,所以它变成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中国一旦南北分裂,常常南方保有原来的正统文化的精致性,那北方反而在做新实验。




也许我们今天都在重复类似的这种事情,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南北朝的这个分裂的时期,我们先把南方讲完,因为它延续前面的这个精致文化的习惯,然后我们再去看佛教艺术进到中国以后发生的影响,那佛教艺术对中国发生了太大太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想我们已经几乎觉得佛教艺术是我们本土的东西。




我们从来不觉得观音菩萨是印度人,那他当然是印度人,不但是印度人,还是印度男人有胡子的,那在唐宋时候被变成了女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外来的宗教对中国的艺术的造型发生了极大的影响,非常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讲的语言当中有很多字根本不是中文。各位知道你们讲的话里都有梵文,我们讲伊斯奥纳萨罗是梵文,我们讲菩萨是波提萨特法菩提萨,萨特伯瓦就翻译成菩提萨陀,后来翻译成菩萨,所以我们其实在用梵文在讲话,我们用了很多外来的,可是我们不觉得了,就像我们现在讲可口可乐,大概也很少人觉得它是外来的,其实语言已经开始大量进入到这个文化当中,美术史色彩、线条、造型全部印度化,全部印度化。




所以这段时期里面我们下一次就要开始讲中国美术史面临的第一次,第一波大量的外来文化,那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第二波欧洲的文化,那魏晋南北朝 394 年面临整个外来的文化,音乐、文学、宗教、哲学全盘西化,全盘真的是全盘西化,每一个文人都取流行取一个外国名字,我们今天也是,对不对?王维叫摩羯,那维摩羯根本是印度名字,所以他们都流行取一个外国名字,跟我们今天一点都没有什么差别。然后一定要弹琵琶,琵琶就是当时的印度乐器,外来乐器,琵琶,那个我们今天就觉得我们叫国乐,当时是外来乐器,崆猴、箜篌也是外来乐器,那我们先拉小 t 轻弹钢琴,所以这是我们现在是第二波。那我们下次要讲中国美术史的第一波,整个的美术的细化运动,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会发生,所以下次我主要讲云刚,因为去年4月刚好去了云刚的现场,又拍了一些东西,所以明天那个下个礼拜我们也去,可以在这边看一下。好,我们今天谈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KK_2f

    这些文稿的错别字太拉低出品质量了,菜香?PS:啥时有图片啊?出品态度太敷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