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0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假如文物会说话(1)》主播:爱亦有声

第二期 0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假如文物会说话(1)》主播:爱亦有声

00:00
18:2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假如文物会说话


爱亦有声



开篇词:畅游书海,推荐一本好书,大家好,这里是喜马拉雅喜播教育推出的好书精讲——中小学生必读历史故事,我是主播爱亦有声,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古代中国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五十多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为天文、地理、历法、礼俗、宗法、车马、饮食、衣饰等14个方面。






当我们拿起这本书,首先会看到封面上是鲵鱼纹彩绘陶瓶图案,这个瓶子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哦!


作者在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中告诉我们,这个大鲵,也就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娃娃鱼,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某些居住区域内人们心中的龙。


相信大家都听过画龙点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历代名画记》,故事说的是梁朝有一个叫张僧繇(you)的人,擅长画龙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曾在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安乐寺的墙上画了4条龙,不给龙画上眼睛。有人不解地问他:眼睛很难画吗?张僧繇说:画眼睛很容易,但是画上眼睛的龙会飞走的。


人们不信,执意要他画上龙的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笔为龙点上眼睛。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立刻风雨大作,那两条点了眼睛的龙,乘着云雾飞入了天空。而那两条没有被点上眼睛的白龙,还留在墙壁上。


所以人们想信,一只画了眼睛的龙,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图案了。




书的封底,是一只睁大眼睛,仰望星空的猪,它的脸上充满疑问,充满狡黠,充满智慧。你有没有听过猪一辈子都看不到天空的故事呢?而我们的古人,已经把美好想象通过图案表达出来了。那么猪到底能不能看到天空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来讨论。




我们刚刚看了书的封面和封底,接下来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第一是文字,第二是图案精美,第三是古代文物故事非常有趣,最后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常识。有些常识,可能会打破大家一贯的认知,我们一起来读吧!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标注了汉语拼音,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非常方便,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字的字音和我们印象中的不一样,作者也通过对比,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这个字的字音,这里应该这样读。比如饮食篇里,西汉时期的度量单位“石”,就是石头的石,作者说这里读“shí”比读dàn更正确。除了讲到度量单位,还讲到了换算标准,比如西汉的一斤约合今天国际标准单位的250克,恰巧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市斤单位的一半相等,西汉时期重量的一石,就等于今天重量单位的30公斤。在图片上可以看到有装一万石的大陶仓,那么就是可以装30万公斤,是不是很厉害?


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字音,是以尽可能遵守《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等工具书,并同时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字读音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汉代以前的读音为上古音,南北朝至唐代的读音被称为中古音,宋元明清的读音被称为近代音,汉字古音怎么读,其实谁也说不太准,关于这本书注音的方法,朋友们可以翻阅作者关于本书的注音,有详细地说明。




然后,书中的图案非常吸引我,大多数是一些文物照片、或者拓本、或者是依照文物描绘的图案,在看到这些图案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美。


比如我们今天常见的同心结,是在汉代出土的绳纹玉佩上就有的双钱结,这种结法体现的是“永结同心、长勿相忘”的同心结内涵,在书中还给我们展示了同心结的编结方法,这种编结方法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良渚期就已经出现。除了同心结,还有我们中国结最核心的标志——盘长结,(比如,中国联通的商标就是一个简化了的盘长结),代表了中国编结技法中的最高难度。日本、韩国的编结法,都和中国结同源,并且,都是由中国传出去的。




在衣饰篇,讲到了旗袍,还讲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大家知道日本相扑,他们在比赛的时候,赤裸着上身,下身只用一块布缠在腰上,其实这种装扮,早在我们中国东汉时期的壁画里就有了,这种装扮叫作“犊鼻褌(kun)”,犊鼻,就是牛鼻子,不算鼻孔的话,就是曲边三角形。用今天的话说,就相当于“三角内裤”……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我们在很多电视剧中,都看到过旗袍,现在也很流行旗袍,大家看到的旗袍,都是小立领,高开叉。但是,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裌龙袍”,这件龙袍的衣袖是典型的“马蹄袖”。马蹄袖形状像马的蹄子,下侧开口。马蹄袖是满族人服饰的基本特征之一。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未入关前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中骑马、劳作,不方便总戴着手套,所以才有了马蹄袖,骑马或干活的时候,手可以从马蹄袖中伸出,不干活的时候手缩回去,马蹄袖盖住手心手背,只露出手指,既方便又保暖。现在大家总以为旗袍的核心特征是小立领,其实马蹄袖才是旗袍的核心特征,因为旗袍,就是旗人的袍子,旗人在这里就指的是满族人,今天大家所谓的旗袍,比起真正的马蹄袖,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文物的故事:


在饮食篇,我们可以看到1960-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花式面点。这些面点有的是用模具压出来的,有的是用人手工捏制的,我们还可以看得出这些面点中有饺子和焦圈。




在辽代“备茶壁画图”中,我们可看到桌子上除了带藤套的梅瓶和执壶之外,还有一把曲柄锯子、一把火钳、一把棕刷和一件铁柄匕器,锯子是用来锯茶饼的,火钳是拨炉内炭火的,刷子是去除茶汤上浮着的茶沫的,铁柄匕器是陆羽《茶经》中所谓的“则”。“则”是一种长柄浅匙,专门用于烹茶时向滚水中加入碾碎的茶粉。


作者说: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然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面加盐,葱、姜、橘皮、薄荷类,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100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淹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30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负。


作者这种带有自己观点的内容,也正是我喜欢这本书原因之一。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韩流、日流,但是,在职官篇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汉倭奴国王”金印,这个印有什么故事呢?这个印是1784年日本志贺岛叶崎(也就是今天的福冈市)出土的,1954年,日本政府将它指定为一级国宝,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颁发给倭奴国国王的“印绶”,倭奴国,就是今天的日本。古代“倭国”对汉王朝的贡品,除了正史中明文记载的“生口”(也就是活人奴隶),大概也就还有硫磺,总体说来都是一些让今天的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听到这里,是不是为我们祖国的历史感到骄傲呢?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星座就是近代传到我们中国的。在天文篇中,给我们展示了“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这是1974年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出土的一幅壁画,张世卿下葬时间是公元1116年。这里的黄道十二宫,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由西方传来的十二星座,从图上我们可以很容易辨认出巨蟹宫、天蝎宫等等。意思是十二星座传入中国的时间居然是在1000多年前,如果没有看到考古证据,我们是不是很难想象呢?




你知道吗?在历法篇中,有一个太阳神鸟图案金饰,这件古代蜀人的金饰不是严格意义的考古发掘品,而是从建筑工地渣土中挑选出来的。


太阳神鸟金饰经鉴定是用自然沙金热锻为金箔,再用尖硬物刻画切割制成,太阳神鸟的制作,使用时代只能依照整个遗址的性质,被笼统定为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正中描绘的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征十二个月,周围逆时针飞翔的是4只鸟,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也象征东西南北4个方向,鸟的脚为三趾,即所谓“三足乌”,或许和金乌负日的传说有关。


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富于运动感,表现了古代蜀人的太阳崇拜,这个图案,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现在来到成都,每条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太阳神鸟的图案作为装饰。




在礼法篇,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尖底的“酉瓶”,就是酒瓶,仰韶文化的酉瓶,是被专门用来装酒的“神器”。


我们看到这个酉瓶是1971年甘肃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的,出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大约6000年,这个瓶子出土时,表面上被土灰色水锈覆盖,看不到花纹,而发现他的农民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直用它来装机械润滑油,挂在自家屋檐下,修拖拉机、脱粒机,用了三年,瓶子居然未漏未破。


1974年被陇西县文化馆征集,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后来用稀释的醋除去了它表面土灰色水锈,瓶子表面黑线描画的水涡纹才显露出来,现在被评定为一级文物。






结尾词:好了,这些历史故事你喜欢吗?关注喜播教育好书精讲,更多好听的历史故事等着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