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下的石棉县城,盏盏灯火自黑暗中亮起,在一片夜深露重中汇聚成燎原的希望。
靠近街边的二楼窗口,忽然飘出一阵细小的童谣,“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起先是稚嫩的童声,慢慢融入了母亲的温和嗓音,继而是苍老的祝福,逐渐汇聚成一片声道的海洋。
略显狭小却无限温馨的出租屋里,蛋糕被端端正正的摆在桌子中央,孩童在母亲的怀里欢笑,跳跃的火光映过每个人的脸上——这是从幸福村搬出来的李敏一家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聚在一起。
此时距离四川甘孜6.8级地震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灾难发生的阴影逐渐从人们的心中淡化。李敏一家曾居住的幸福村由于靠近震源,房屋损毁严重且不适宜日后继续居住,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了全部的推平处理,新的房子从村庄移到了镇上,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
甘孜地震发生后,正观新闻记者曾第一时间前往震区现场进行追踪报道,辗转受灾最为严重的甘孜洲、雅安市石棉县等地区,跟进灾区救援情况,此后也与遇难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关注震区人民的灾后安置与重建。
而就在石棉县城租房等待安置的期间,这个在地震中被母亲用生命保护的孩子,度过了他的一周岁生日,幼儿新生的喜悦冲淡了震后一直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的阴霾,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所有人都在真诚的祈祷,为家人的平安健康、为灾难后的家园重建、为生活又逢新的希望。
“破碎”
地震发生在9月5日12点52分,李敏正在客厅哄着孩子入睡,地面忽然开始剧烈晃动,桌子上的锅碗瞬间滑落到地上碎裂开,她下意识地搂紧怀中的孩子往门外冲去,倒在门外桌子旁前的一刻,她将孩子完完全全护在身下。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敏仍心有余悸,“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再厉害的人也站不住。”
9月6日下午4点钟,直升机载着第一批村民离开了这座村庄,此后的陆续几天,救援队不断地将村民从灾区转运至县城,李敏一家和幸福村的众多村民一起,被安置在石棉县城中心广场空地上的帐篷里。
县城坐落于贡嘎山南麓,大渡河自脚下湍流而过,震中山路坍塌导致进来的路面损毁,记者抵达的时候已至夜里,接连几日的阴雨天气,空气都透露出萧瑟的寒意。
与李敏在一起的还有刚刚怀孕不久的年轻邻居,孕妇心情本就不稳定,丈夫在外打工也不在身边,独自一人经历地震逃生后,准妈妈曾一度情绪失控。好在一日三餐有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发放,第一时间解决了安置区群众的吃饱穿暖问题,村民们只需要在不远的超市买些日用品,就足以维持基础的生活。
许是村中曾组织地震演练的缘故,意识到地震的第一时间,村民们几乎都有意识的向外逃散。李敏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在震后几秒,她抱着孩子站起来后:空气中满是尘土,房子后面原本高耸的山变得很低。
幸福村中倒塌的房子
“垮掉了,山都垮掉了”,她的脑袋有些空,眼泪止不住地流,耳边只听得到儿子的啼哭声,邻居婆婆们的哭泣和求助声,“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只要把娃儿救出来,娃儿能活下去就够了,我们这些大人在不在的不重要。”
但更多人没有李敏这么幸运。同样生活在幸福村的张志民,在意识到地震发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将年迈的父母拉出屋子,倒塌的房子重重砸在他的身上,震后几分钟后被邻居从废墟下挖出来之后,他顾不上小腿传来钻心的痛,第一时间去看家人的情况,但已经太晚了。这个43岁的中年男人,在9月5日的午后半小时,永远地失去了他的父母和妻子。
“重筑”
石棉县城中分区布置了三个安置点,整齐排列的一座座“蓝房子”,成为失去家园的村民们短暂的容身之地,政府安排志愿者为他们送上一日三餐的基本保障,但帐篷安置并不是长久之计,灾后的重建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村民中的不少老人和孩童,他们急需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家。
李敏是在震后的第五天收到通知的。此时救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除了在地震中不幸丧生的人们,其余被困在震区的村民已经陆陆续续被解救了出来,伤员被第一时间送往县医院进行救治。
在震中失去家人的张志民是第一批转移出来的村民,他被安排在县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诊断结果显示他的左脚粉碎性骨折。9月9日,张志民被安排了手术,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他的脚趾被打进钢针,整个左脚也被钢板固定住,术后他的意识清醒了许多,但身体状况仍旧很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修养。
政府通知安置区的帐篷要撤掉,李敏计划先投靠亲戚借住一段时间,再到镇上租房子照顾孩子。她联系了在新民乡生活的弟弟,虽然也是处于震区,但那里的灾情并不严重,“他们那里房子可以住的,在我弟弟家住了二十多天,孩子爸爸在县城这边租到了合适的房子,我们就慢慢把东西搬过来了。”
李敏和宝宝在安置帐篷中
灾区重建的工作也在他们安顿好之后开始了。震后的幸福村已经不适宜继续居住,许多和李敏家一样,房子完全倒塌需要重建的人,都收到了政府给予的建房补助。“政府说要统一修房子,原来地震里倒塌的那些房子都被推平了,给七万元补助,每家现在再补十几万元,就能把房子建在新的镇上了。”
李敏告诉正观新闻记者,新房子的选址在石棉县城的王岗坪乡镇上,除此之外,他们这些现在没有房子的人,政府都发放了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有1500元的过渡费,“生活刚开始比较困难,家里老老少少七口人,就靠孩子爸爸和爷爷两个人的收入,只能顾得上生活。”电话里,李敏的语气相比之前轻松不少,“好在家人都还在,新房子也慢慢建起来了,总会慢慢变好。”
“新生”
在李敏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她和孩子拍摄的很多视频,最开始还要整天被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已经能自己走路了,“宝宝现在状况挺好的,刚从家出来的时候周围有一点响动,他就会非常害怕,现在慢慢的他好像都忘得差不多了,每天到处跑,活泼的很。”李敏的声音中透着笑意。
她向记者谈起一个月前宝宝过生日的场景,“家人都在,孩子的大姨和婆婆也都来了,还有之前邻居家的几个小朋友,简单给孩子过一下,刚好大家凑在一起吃个团圆的饭。”在石棉县城租房之后,李敏就一直在慢慢搬家,去幸福村上山的道路早就通了,但她仍旧有着很深的心理阴影,基本没有回去看过,“这段时间都是亲戚邻居互相帮忙运东西下来,大家感情都很深,我也很感谢他们。”
李敏一家现在租住的房子
而在骨科病房做完手术的张志民,身体也在慢慢恢复,他每天都努力的让自己站起来,一点一点的练习行走,他迫切的想要恢复正常的身体和生活——两个年幼的孩子还需要读书、需要他照顾,政府的帮助和补贴下,这个家庭勉强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但我是一个父亲,”张志民说的很慢,但很坚定,“我要在孩子们的心上撑起一片天。”
在幸福村生活时就与李敏关系亲密的年轻邻居,现在租的房子仍旧在李敏家隔壁,这位准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已经六个月了,预产期是在明年的三月份,她经常和李敏讨论宝宝是男是女,纠结着该多做些什么颜色的衣服样式。
这场灾难似乎并没有李敏原先想象的那样难以逾越,“政府统一在镇上新建的房子说是明年夏天就能入住了,现在住的地方平时买菜买水果方便,活动广场也比较多,小朋友可以玩的设施也比较齐全。”谈起现在的生活状态,李敏的语气很是平静,似乎还带着些浅浅的笑意,“最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都要往前走,这段日子还吃了喜酒,希望会越来越好吧,确实也在慢慢变好。”
新年的气息逐渐近了,街道上行人车辆缓缓而过,竟有不少的商铺早早就在店门口挂起了红色的灯笼,映出一片热闹的氛围。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丈夫,现在被安排到王岗坪镇去排险之前地震倒塌的道路,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子上摆好,婆婆还在忙活,李敏抱着宝宝站在窗口,正翘首以盼。
她和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一样,盼望着一个好年。
记者手记
“2022年9月11日。从梦中惊醒是在凌晨三点钟,窗子没有合上,有呼啸的风挟裹着阵阵寒意涌入室内,窗外是江水翻涌而过的大渡河,在黑暗中泛起点点白光。”
成为记者之前,我从没想过会这样近乎深刻的直面一场灾难:地震发生的瞬间、破碎的家、翻回倒塌的家为怀里的孩子拿退烧药;试管婴儿、200多个电话失联、跨越七小时山路只为见到妻子一面;四口之家遇难三人、抢救手术、采访时电话里传来的嘶哑嗓音……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仅仅是这一次。
我记得来到正观新闻写的第一篇稿子:“在陕务工男子跳水勇救5人后牺牲,村民自发悼念并发起捐款”,我止不住为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伤悲,却万分钦佩这样舍己为人的见义勇为,于是他的故事被记录,他的精神被传颂,他的生平被印成铅字留存。
我也记得第一次独自出差的满心的忐忑与紧张:在岳阳市华容县鲇鱼须镇的高山村,八百里洞庭遭逢大旱,河道断流土地干裂,秋收时节的千亩稻田,却面临着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危机。湖南多个县市均开展抢灾救灾行动,抚平洞庭湖畔的哀声。
我还记得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的海螺沟,那是6.8级地震的震源地带,我们联系到在倾塌的震区为被困的人和救援队送上一碗热汤面的四川嬢嬢;在凌晨一点钟的高速公路旁,倾听被困48小时,三次亲历四川地震者的发声:泸定救援力量充足……
在成为记者的短短四个月时间中,我走在一次又一次抵达现场的路上,以太阳升起的12个小时为观察轴线,我看见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寻常巷陌的平凡人、平凡事为切入点,走进每一次新闻一线,讲述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平凡故事。
这是记者的力量。它来自于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来自于无数媒体前辈留下的希望,来自于宏大时代中的个体沉浮,来自于一个我们看过无数遍,却依然眼泛泪光的梦想。
很幸运,我是一个记录者,更幸运,我们仍旧看到许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片热土中,新闻前路山长水远,吾虽未至,心向往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