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识的研究是如何成为科学的?首先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定义。将更复杂的如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概念留到以后,我们先聚焦于意识通达这个小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有些感觉会变成有意识的知觉,而别的感觉却仍然停留在无意识的状态?许多简单的实验让我们得以区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之间的最小区别。现如今,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让一幅图变得看得见或者看不见,而且完全是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找出临界状态,也就是一幅图只有一半概率能被看见的状态,我们甚至可以让刺激保持恒定,让大脑来做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切换。于是,记录观察者的内省变得很重要,因为这就是意识的内容。我们最后得出了简单的研究过程:寻找主观状态的客观机制,也就是大脑活动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系统“标志”。
请看图1-1,12个淡灰色的点围着一个黑色的十字,这是一张视错觉图片。仔细盯着中间的十字看。几秒钟后,你应该能看见这些灰点忽隐忽现。有几秒,它们从你的意识中消失了,然后又重新出现。有时候,所有的点都消失了,只留下一页白纸,但几秒后又重新出现,而且灰颜色变得更深了。
这是操纵主观意识的多种方式之一。仔细盯着中心的十字看。几秒钟后,灰点应该会消失,然后随机出现。这表明虽然客观的刺激一直保持不变,但人们对它的主观理解却一直在变化。大脑中的某些东西一定发生了改变,我们能不能找到它呢?
图1-1 名叫“特克斯勒消逝效应”(Troxler fading)的视错觉
一个客观不变的视觉图片能够随机进出我们的主观意识。这个意义深远的发现构成了现代意识科学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已故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神经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共同意识到这种视错觉为科学家追踪大脑中的意识和无意识提供了途径。
至少从概念上来讲,这种研究项目没有任何大的难度。在这个12个点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在看见点的时候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元放电的情况,并与看不见时的记录做对比。克里克和科赫选择技术成熟的视觉领域进行研究,不仅是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详细地理解从视网膜到皮质传递视觉信号的回路,而且还因为有无数种视错觉可以用来对比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刺激2。看得见和看不见时的大脑状态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一种独立的神经活动的模式,能支持所有的意识状态,并提供统一的意识通达的“标志”?找到这种标志模式将会是意识研究的一大进步。
克里克和科赫以他们切实的方法开启了这个问题的研究。跟随他们的步伐,一些实验室开始通过类似的基本视错觉来进行意识研究。这个研究项目的三个特征使得意识知觉的实验骤然间成为可能。首先,视错觉不涉及意识的复杂概念,仅仅涉及简单的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情况,也就是我所说的意识通达。其次,有许多这样的错觉可以用来研究,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看到的,认知科学家发明了许多技巧让文字、图片、声音甚至大猩猩消失。最后,这种错觉有明显的主观性,只有你才能分辨那个点在何时何地从你脑中消失了。但是结果却是能够重复的:所有看过图片的人都报告了同样的感受。无可否认,某些真实、独特而且令人着迷的事情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它。
我认为这三个重要的因素将意识拉进了科学的范畴:关注意识通达、使用一整套技巧来随心所欲地操纵意识、将主观报告作为真实的科学数据来对待。现在让我们逐个思考这些要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