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79.公元前224-222 秦始皇帝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

[卷第七]79.公元前224-222 秦始皇帝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

00:00
05:04

  ◎ 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二二四年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 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二二三年

  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 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

  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草色宁晨榻

    可到今天人们对太子丹还是非常尊敬崇拜的,觉得他是位伟大的悲壮英雄!古人对他的评价太不公平了,怎么成罪人了呀?

    三豆崩锅 回复 @草色宁晨榻: 在当时加速了燕国灭亡,而且派刺客刺杀好比现在暗杀国家元首一样,卑劣的手段,老蒋就好玩这个,弄不过人家就暗杀,有什么英雄教育意义

  • 吞天沃日的惊雷

    我觉得司马光说的不错,一两次刺杀导致人事变化根本难以彻底改变局面。比如秦昭襄王本身就是赵国派兵拥立的,可是正是他发动了长平之战。更重要的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谋划全局,而不是指望一两个人的变化。以燕国的局面而言,往东北方向发展,拿下朝鲜半岛作为最后的基地等待天下局势变化才是王道。

    露露酱汁 回复 @吞天沃日的惊雷: 说的不对,如果秦王当时被荆轲刺死,秦国必然内乱。其他诸侯必然重新起来

  • 夏末帝李睍

    司马光说的不对,用礼仁等来治理国家,不可能超过秦国,这是国土面积决定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超越不了秦国,与其等死,不如像太子丹一样,奋力一搏,还有点机会

    痛追 回复 @夏末帝李睍: 他当时朝代推崇儒家礼义,他说这话就像我们现代说古代闭关锁国不好,有历史性。

  • 淡定星人

    司马光就是腐儒一个,大宋西军辛苦打下的土地被他直接送还给西夏,这边还对太子丹指手画脚的

  • 听友248578553

    时代不同呗,司马光生在承平年代,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给君王谋政提供范本,当然不鼓励轻率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太子丹和荆轲就不是个人物

  • 观2021

    光哥对太子丹的评价差异,太子丹的计谋如果成功,的确有可能推迟燕国的灭亡。不采取这个计谋,秦国也不会放过燕国完成统一大业。包括光哥对许多人物和事件的点评,我都不能苟同。

  • 芣苢425

    司马光这段话老师讲的声情并茂 感谢

  • 魔都女巫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emmmmm 这是说给决策者听的 吾等只是执行者

  • 天乙隐

    不催更新啦~已经重头开始听第二遍了

  • 执象乾坤

    主播读的是中华书局 文白对照,版本吗?

    寻树枝的鹰 回复 @执象乾坤: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