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推荐电影,来说几句心里话。
在刚刚落幕的第35届金鸡奖上,《长津湖》击败了《爱情神话》《狙击手》《人生大事》,获得最佳影片。
这并不意外。
就像在开幕的时候,听见杜江、周冬雨共同发言:“这十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这里,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这也不意外。
就像整个10月没有新片上映,11月全是烂片和批片来滥竽充数。我们的市场和票仓,都在快速的萎靡和缩减。
这仍旧不意外。
只不过,我想反问一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病态当作了习惯?把畸形理解为平常?把多元替换为专制?
观众越来越少,从业者越来越沮丧,无论是谁,都把“电影”当成了嗤之以鼻的笑话。
明明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我们需要理解的困境和真相,都被谎言替代,被虚假粉饰。我们麻木接受,周而复始。
三年以来,大家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煎熬和困顿。
此刻我们极度需要信仰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但是它们荡然无存。
那些随处可见的魔幻与荒诞,那些守望相助的团结与毅力,是否通通隐入尘烟,无迹可寻?
还记得贾樟柯导演曾经说的:“文化的强大不在于每年能提供多少产品,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批喜欢聆听的人,去聆听那些作品。文化的质量也在于它不仅包容欢乐,更包容我们的痛苦。”
不要担心我的偏执,我从不否认电影是宣传和娱乐的工具。只是,它们也应该承担着教化和引导的意义。
它可以让我们在疲惫和绝望中,带来一口氧气。
或许,这就是我爱电影和拍电影的原始动力。即便,还有朋友认为我这是不合时宜。
如果到了某天已经没有人再拍电影,我希望自己还在。如果集体选择沉默,那我会拒绝失语。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以现实和物质为最终导向。
不是所有中国电影,都习惯了谄媚和粗糙。
比如我之前众筹的《无人知晓》,现在和你们分享分享关于它的消息。
拍摄期间,我固执的选择了一场一镜的方式。原因很简单,我想尽可能的保证真实。
人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把视野里的内容进行分切重组,就像我片子里如果出现了严肃或者深刻的议题,请相信我,那并非别有用心,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不需要恐惧,不需要逃避。批评和认同都属于一种互动,是我们前进探索的动力。
倘若没有你们的支撑,我不会走到这一步。今天刚刚出来的海报,也在此公布给大家。
瀑布象征着时代浪潮,个体难以抗衡。褪色的环境,代表着危机已至。而塑料袋隐喻着主角的身份和被禁锢的处境,不过一粒微尘。遍地的花朵,则是埋下的最大彩蛋。
潜藏的隐患和当下的悲欢,就这样连成一片。
我拍出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其实这张海报已经诠释的很清楚了。有温度,也有能量。
人类经历的生老病死,都需要通过媒介去传递。为的是捍卫个体的尊严和价值,不会全部被黑暗遮蔽。
我坚信生命的喜悦或者沉重,可以唤醒睡着的躯体或者良知。
这个2022年,在“波澜壮阔”中马上就要过去。我好像还是一无所有,但起码把《无人知晓》制作完毕。
眼看着这部片子从无到有,像目睹孩子的诞生。从此以后,命运就靠它自己了,我只能期待,只能祝福。
谢谢参与进来的所有工作伙伴,谢谢陪我度过无数日夜的读者。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自私的许个愿吧,如果未来还有机会的话,还是想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片。
只是在如今的环境下,还有这样的念头或许也算天真吧。
但我始终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还年轻的重要依据,就在于,看他是否还拥有勇气。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