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1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11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00:00
05:53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就是刚才说明的。第一个,道这个东西到底不可见,你说人家明心见性,见个什么?有人说,啊哟,我功夫到了,看到一个亮光,这就是本性了。不是的!那是“相”,着相就不是了。“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一切耳目所不到处——差不多你可以了解这个道了。“莫见乎隐”,“莫”是不可以、没有。因为你要见道,我们一般人去追求一个道,不管你修儒家、修佛家、修道家,总想追一个道,一般人修道总想得道;“得道”是个名词,得道并不是抓到一个手表一样,总算我偷来了,那个叫得道,世俗把拿到叫得到。真正见道是一切放掉,什么都放下,那个才是见道;同世俗观念(是)两样的、相反的。“莫见乎隐”,我们的习惯,去修道一定找一个隐秘、不可知的隐秘——“隐”就是秘密——都认为道是非常奥秘的,去找那个奥秘,想在奥秘中间去见道——错了!那里见不到的。道在哪里见?——“莫显乎微”,到处都是道,摆在那里明显得很。很精微的道,很明显地摆在这里,处处有道。庄子就提出来,“道在屎溺”,道在哪里?道在大便、小便,厕所里都有道,吃饭也有道,就是生活之间没有哪一处不是道。所以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所以)君子慎其独也”,也是体和用两个一起来了。 

讲用,讲行为,就跟到上面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我们修道,不要认为,人看不到的地方、没有人知道,那么可以乱来——不可以!要“君子慎其独也”。单独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如对大宾——就是说等于对长上。我们历史上许多有修养的儒家,退朝之后,坐在家里,在书房还穿着朝服,非常严肃。“如对大宾”,像对着皇帝、对着父母一样地讲话、做事情。在历史上好多这样的榜样——过去都是儒家的教育。设想我们当年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受到儒家的教育,连夏天都不大随便穿的。那个时候还穿长袍。夏天的时候门口来人,唉哟!请等一等,真对不住啊!赶快穿长袍……一边套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么客人一进来:没关系没关系!夏天无君子,夏天无君子嘛!没什么,可以理解! 

当然,现在没有关系啦!你不穿短裤不穿内裤出来见客还失礼呢!时代不同了。在过去呢,因为这种教育,“慎其独也”,单独在一起,如面对上帝、面对菩萨、面对祖宗、面对父母那么严肃,这是“形”上。实际上,在见道方面,过去讲过曾子的“慎其独也”,超然之独立,孤零零地存在,那是独。上次我们讲到《大学》也提到,我反复引用、解释这个字。拿文字来解释,儒家这个“慎独”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晓得唐代有《十三经注疏》这本书,宋代的著作也有,清朝有《皇清经解》,合起来《大学》《中庸》注解的书不晓得有多少家,各种文字解释很多,当然都有他的理由。那是拿学问、学理上讲。 

这个真讲修道的功夫来讲,就是上次我们提出的禅宗百丈禅师所讲的话,“灵光独燿”,孤零零的,所以才有修养到达了身心脱落,自己自性了然而不生,那个境界才是慎其独也,慎独则是功夫,到达那个了然而不生,永远谨慎保护长养。那么,就是定、静、安、虑的功夫在这里,所以说,见道与修道,开头这几句话,统统告诉我们了,非常简单。那么,我们讲,他这个《中庸》《大学》里头,拿佛家禅宗的话讲,都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单刀直入,告诉我们道在哪里,怎么样明心见性?就是那么简单。同时它也包括行为,修道人的行为在哪里,怎么样修?具体怎么样修定?就是根据前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见道、修道、行道这个道理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