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中国,历经战争的洗礼,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年代,养活一个孩子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还是13个孩子,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她自小接受的便是良好的教育,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思想也很是先进,这为她以后的教育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半生,她似乎是人生的赢家,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花季般的年纪顺风顺水,无忧无虑。
19岁的她也收获了爱情,嫁给门当户对的富三代——李浩民。婚后他们举案齐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或许真的是应了多子多福那句老话,婚后王淑贞一连生了十三个孩子。在那个时代,她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便可以躺平过豪门太太的生活了。
然而不久后,政局动荡,战乱四起,为求安稳,李浩民决定举家南下,而生意因此一落千丈,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原点。
在新环境中从头开始,没有人脉,不懂市场,这谈何容易?但夫妻俩越挫越勇,经过一番努力后,生意终于有了起色。
本以为能够重拾辉煌,可意外发生了。1947年1月27日,除夕前一天,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在外奔波的李浩民,却没有按照约定回到家。
王淑贞已经做好了满满一桌子的菜,和孩子一起迎接他,可左等右等还是不见人回来,她心里逐渐不安起来。
李浩民缺席了,一家人只好草草吃过饭。哄睡孩子后,王淑贞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天刚蒙蒙亮时便去打听丈夫的消息。
不久她接到了噩耗,在报纸上得知了丈夫去世的那一刻,仿佛天都塌下来了,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自己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现实容不得她悲伤和犹豫,毕竟家里还有13个孩子要养!巨大开销沉沉地压在了心头。王淑贞只好打起精神继续过日子。
但是坐吃空山,丈夫留下的钱总有花完的那天,尽管已经很节省了,日子还是越过越穷,王淑贞心里非常着急。
就算为了养活孩子,她说什么也得挣钱去。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取代她的是一个越来越坚强的母亲。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她去找各种工作,当过乐器老师,当过女佣,但都没有太大收入,幸好靠着贩卖家产和邻里的帮助,能够勉强度日。
即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她也仍然坚持送孩子们上学。左邻右舍看她过得这样艰苦,劝她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面对这些劝说,她却一口回绝,只要孩子愿意读,即使她豁出性命也得供!
母爱的伟大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
暑去寒来,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54年,而她也守寡了54年。这些年来遭受了多少心酸,多少苦难,她从不抱怨。
王淑贞为孩子们付出了半辈子的心血,她用单薄的躯体,撑起一个家,培养了13个博士后,而她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儿子,李昌钰。
那么王淑贞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效?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这十五个字是她的育儿理念,也是她的教育方针,这与《父母的言语》一书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她强调要诚实守信,在得知二儿子的工厂发生了意外,一位工人失足落水淹死时,王淑贞让他给予一定赔偿,即使变卖鱼池也在所不惜。
起初孩子不能理解母亲的决定,后来才知道做生意如同做人,赚的是良心钱。
有这样的母亲,何愁孩子不成才呢?在《父母的言语》一书中,讲述了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言传身教很重要,这决定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如何成长。
王淑贞的13个孩子,便在她的言传身教中茁壮成长的,如此看来,孩子成才的关键,除了在于每一个孩子的个人努力外,父母也息息相关。
可美中不足的是,王淑贞的13个博士全都定居国外,无一人为国效力!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依我看来,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以下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王淑贞上过女中学校,早期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想来这对13个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是当时我国正处于战争恢复时期,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可观的工资,13个博士选择定居国外。
但现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走向繁荣昌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更何况为了吸引人才,多地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希望更多优秀的人能够选择留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管怎么说,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王淑贞确实做到了百分之百,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博士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