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多地因时因势先后宣布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调整涉及核酸筛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买药等诸多方面,在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同时,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守好疫情防控“民生线”。
此前的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连续两天就疫情防控工作召开座谈会,并强调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坚持走小步不停步。
超十个城市调整出行政策
12月2日至4日,除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四个直辖市外,石家庄、广州、深圳、昆明、南宁、哈尔滨、郑州、武汉、济南、南昌等城市也宣布优化市民出行措施,进入一些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如山东宣布购买“四类药品”无需实名登记。从12月5日起,山东省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而浙江则全省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12月4日深夜至5日凌晨,浙江省内11市均发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同时,封控管理实行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努力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虽然防控措施迎来层层减码,但疫情管理重任未卸,广大群众仍需做好个人防疫措施,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才能推动后续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展开。
正观新闻记者梳理专家观点,以下防疫“知识点”值得了解收藏。
一、盲目囤药不科学、没必要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问题引发广泛讨论,针对网络流传的多个所谓的“囤药清单”“新冠吃药顺序图”,多位专家都表示,囤药不科学,而且没有必要。
一方面,每个人体质不同,生病时需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尤其是,儿童、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尤其是孕妇,不能乱吃药。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充足,日常药品可以买到,没有必要去抢购,避免非理性的囤药行为。
那么家里日常可以配备一些什么药品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建议储备一些对症支持的药物,如解热镇痛的日常药物。
例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药用药建议,因密接处于医学观察期的人群如果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可以服用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塞来昔布等缓解症状药物,处理后若症状无缓解,需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就诊。
二、发热宜居家、多喝水,自测抗原
12月4日,广州“健康白云”发布“防疫明白卡”,文章指出,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等症状,不必焦虑,宜居家,多休息,多喝水,尽量避免外出就医奔波,减少感染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白云”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进行自测。
对于部分取消拉网式核酸检测的地区而言,增加抗原检测有助于居民了解自身情况,符合条件时可进行居家自我隔离,进而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避免挤兑。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抗原检测的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可以帮着确立诊断,它的诊断也有利于对感染者,特别是有症状的感染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管理,包括用药、是否需要住院、医院等机构内感染防控等。
三、个人防护是关键,应重视心理健康
多位专家均强调,加强个人防护是应对疫情的关键,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良好习惯,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遇到突发情况时应放平心态,无需过于恐慌,要看到疫情已向积极方向转变,要以正向的思维、乐观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面临负面情绪,要学合理释放、疏导压力和情绪,例如运动、听音乐、向他人倾诉等,才能长久地保持心理健康,如遇无法自我排解等特殊情况需及时就医。
鉴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病力下降,有传染病专家认为,未来新冠疫情可能回归乙类管理甚至降级为丙类。虽然防疫措施调整,广大群众仍需自觉遵守《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个人配合责任,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在全国多地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之际,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始终是防疫第一道关口。多地卫健委呼吁民众履行个人防护责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个人应以科学的态度、乐观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措施新变化,有的放矢、周密细致地做好个人科学防护,保护家人的健康安全。
未来,疫情防控依旧需要全社会同心、同向、同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