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帮我去买杯咖啡。”“好的,姚总。”
“瑜老板,我在咖啡馆二楼等你。”“马上就来。”
这些对话是不是听起来亲切熟悉?今天我们来聊聊咖啡的话题。
据报道,上海咖啡店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接近7900家,把纽约、伦敦、巴黎全部抛在了后面,遥遥领先。目前,上海居民人均每年喝咖啡20杯以上,年消费量比北京、广州、深圳的总量还多。
咖啡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编纂《英华字典》时首次把coffee翻译成“咖啡”。19世纪中叶,咖啡开始抢占大上海,最早的咖啡馆是洋人开的,顾客是外籍侨民。当时的上海,华洋杂处,西方的新鲜事物易于吸引各个阶层的注意力。咖啡这种舶来品马上赢得了上海市民的青睐,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中路,咖啡馆悄然兴盛,商人、职员、记者、富二代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可见,咖啡早早就融入到上海文化的肌理。
关注我,订阅我的专辑,更多原创作品持续更新中!
【学上海话可以加老师微信SelinaYaoACT】
相较而言,咖啡馆更适合私密一些的交际,而少了酒楼茶肆的喧闹嘈杂。浓郁的咖啡香味,时髦的火车卡座,轻柔的背景音乐,让新兴的市民阶层流连忘返。京派作家老舍先生写了《茶馆》,绍兴籍的鲁迅先生写了《在酒楼上》,如果是上海作家,肯定写的是《咖啡馆的故事》。
“旧时西方稀罕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咖啡在上海已不止于一种提神的消费饮品,它是小资情调的标配,是国际化文明的象征,更是逐渐融入到了城市基因,成为传递城市温度、彰显海派文化的符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咖啡情缘”,八九十年代招待客人用的全是瓶装的速溶咖啡;时至今日,我们更看中咖啡的产地,蓝山咖啡、琥爵咖啡、猫屎咖啡……咖啡名词也是层出不穷,像摩卡、拿铁、美式、卡布奇诺、焦糖。
为什么人们喜欢泡在咖啡馆里?因为你能寻找到最自然的状态。今天新闻里报道,中国咖啡行业首位技师在上海诞生;咖啡师国家级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代表着“上海标准”走向全国。
有人说爱像烈酒,让你迷失方向;也有人说爱像Cappuccino,诱人得爱不释手。
深秋到初冬,自然的节奏;手握一杯咖啡,醇香的味道,烟火谋生,诗意谋爱。
关注我,订阅我的专辑,更多原创作品持续更新中!
【学上海话可以加老师微信SelinaYaoACT】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