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金正恩同成功试射“火星17”型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金正恩表示“火星17”在全世界面前堂堂地发射,向全世界大力显示了朝鲜的核战争遏制力。
而就在距离朝鲜五百公里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20年也拥有了核打击能力!因为哈工大南京校友会在百年校庆之际,捐给了母校一辆东风26弹道导弹发射车!
隔壁的沈飞虽然也捐了个飞机,但特意注明了是模型,而这辆导弹车后面却没有模型两个字,要是真是货真价实的东风26导弹的话,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大学!
校友捐赠核常兼备导弹这种事,放在别的高校是绝不可能的,但在哈工大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哈工大是国防七子之一,更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也为我国的导弹研制事业做出了实足的贡献。
不过,后来经过证实,南京校友会送的东风26弹道导弹其实是个模型,但这并没有关系,因为哈工大的校园里早就已经摆着了一枚东风2型弹道导弹,而且是实物。甚至有网友表示,即便这枚东风2是个空壳子,按照哈工大的实力给捣鼓成真家伙问题也不大,毕竟制造一枚核弹所需要的专业,哈工大基本都有,唯一缺的就是铀-二三五。
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于1920年,全校实施俄语教学,后更名多次,但基本都处于中苏共管的状态,甚至在1935年时因为日军入侵,哈工大被日方完全控制,学校虽然仍招收中国人,但全改为日语教学,日本人铃木正雄更是担任校长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以后,哈工大再次回到中苏共管的模式,学制五年、俄语教学,毕业生通过答辩后直接授予工程师称号,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工大在1950年完全回归祖国。也许是流浪在外的孩子更懂得祖国的珍贵,哈工大自那以后就与国防、航天有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初,八百多名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工大,在短短十年间创办了24个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的新专业,而这批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后人称其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
这些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师资研究生,一边跟着苏联专家学技术、学知识、搞科研,一边给本科生教学,将知识传承下去。缺少教材他们就自己翻译俄文教材,总结之后加入自己的见解然后编成自己的教材。这些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形成了哈工大如今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1958年,邓小平同志指示:“哈工大要搞尖端”。于是哈工大便开始了民转军的战略性专业调整,学科门类全部朝着当时国家国防、工业所急需的方向设定:导弹、核弹、卫星。
比如1955年我国准备发展核力量,于是1958年哈工大就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下属三个专业:核物理、电物理、反应堆,就奔着造核弹去的。
后来中苏交恶,苏联专家走光了,哈工大就帮助国家一起自主研制,向二机部、国防科工委输送了大批“功夫到家”的人才。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基地英模名录》上就有7名哈工大的毕业生。
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就毕业于哈工大,后又赴苏留学,归国以后进入我国的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导弹。而这个五院的院长就是钱学森钱老,在研制导弹的过程中,钱老多次到访哈工大,同时也吸收了多名哈工大的优秀学子加入到导弹研制的工作,孙家栋更是成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那年他才30岁。
1961年1月20日,钱学森给国防科委秘书长写去了一封信,信中就建议让哈工大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合作开展国防型号设计工作,并且可以让哈工大与精密轴承厂合作设计精密轴承、成立焊接工艺研究所解决工艺难题。
拥有核武器只代表我国有了核打击能力,但这还不够,1970年毕业于哈工大的栾恩杰接任中国首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总指挥,1982年“巨浪一号”发射成功。
至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而后来在巨浪1号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东风21导弹,总指挥也是毕业于哈工大的栾恩杰。
哈工大不仅擅长送人上西天,也擅长送人上天。在送人上天之前,哈工大已经能够凭借一校之力发射了20多颗卫星,不仅为东风红卫星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是全国第一家拥有自己独立设计的卫星的高校,哈工大的航天学院更是我国高校的第一所航天学院。
哈工大的自主设计、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卫星是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一些小国家举国之力尚无法办到的事情,哈工大在校园里就给做完了。
前面提到的孙家栋院士跟着钱老干完了两弹一星后 ,又积极投身到航天事业,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而首任总指挥就是巨浪一号的总指挥栾恩杰,都是哈工大毕业的。
除此之外还有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神州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州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都毕业于哈工大。
杨利伟更是在演讲中直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都是哈工大毕业生。直至今日,哈工大已经向中国航天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校园里比导弹更多的是直接露天摆放的神州火箭实物,甚至学校博物馆里还有返回舱实物。
可以明确的说,神州系列所有飞船都有哈工大的参与。在我国航天领域中,有数百项研究成果是哈工大贡献的,比如地面失重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故障诊断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座椅支撑系统甚至是飞船交会对接技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是如此,有着哈工大紧密的参与,就连空间站的机械手也是哈工大研制的,哈工大也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的高校单位。
哈工大在我国工程领域的影响比清华北大还要大,而且从哈工大出来的工程师基本上都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甚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哈工大参与了14个,全国只此一家。
还有咱们中国的“天眼”,也有哈工大的功劳,其关键的反射面结构工程就是毕业于哈工大的沈世钊院士搞定的。还有哈工大的刘永坦院士,在上个世纪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为我国筑起了海防长城,使得我国海域雷达覆盖面积从20%达到了100%。
现在的哈工大科研实力非常之强,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1个国家协同中心、5个国家联合中心或科技合作基地,以及4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而且所研究的领域大多都涉及我国国防、重大科技、工业重点,培养出了113名院士,也正因此哈工大也成为了2020年美国制裁的13所中国高校之一。但希望美国别忘了,哈工大可是拥有核打击能力的!
66
666
666
666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