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再添文物史料新证

南京大屠杀再添文物史料新证

00:00
05:31

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图片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1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一批新征文物史料情况,包括侵华日军《阵中日志》、“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截至2022年11月底,纪念馆2022年新征集文物史料453件。

经专家鉴定认为,2022年新征集文物史料包括照片、士兵日志、实物等种类,进一步确证了侵华日军暴行,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日本友人大东仁先生今年再次于日本搜集了51件珍贵文物史料,包括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侵华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阵中日志》、侵华日军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等。

日军“荣第1644部队”部队在南京举办类似“变装游行”活动的照片。图片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此次大东仁先生帮纪念馆征集到60余张关于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日军侵占南京后,1939年4月,在原“中央医院”旧址成立“荣第1644部队”,又称“多摩部队”,其对外宣称是日军“华中防疫给水部”,实质上是从事大规模细菌战与毒气战研究试验的机构。其中的4张该部在南京举办类似“变装游行”活动的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荣第1644部队”字样的标牌,还有4张反映了该部队在南京的驻地建筑、日军在驻地建筑前的留影、“多摩部队”创立一周年演艺会等内容。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者孟国祥介绍,由于细菌战试验极其隐秘,后期日军又将相关资料大部分销毁,“荣第1644部队”的实物资料极少,照片就更为少见。“这组照片为以往所未见,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可以与1998年在南京发现的日军‘荣第1644部队’细菌试验受害者头颅相互印证,有利于该专题的研究深化和细化。”

除此之外,在新征集的侵华日军《阵中日志》中,对南京设立慰安所的确切时间以及运作情况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阵中日志》是一份日军士兵记录的日记原件,里面详细记录了1937年10月12日至1938年9月23日,新井淳跟随部队从日本国内坐船出发,投入侵华战场,在上海、南京、无锡、嘉兴、镇江等地驻扎的日记记录,包含了日军伤兵收治、抢劫、建立慰安所,以及日军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等重要内容。例如,新井淳在1938年1月1日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从今天起,开设了慰安所。每个人30分钟,费用是下士官150钱,士兵100钱。相当的热闹,一直处于满员状态。”这是目前发现的在“慰安妇”制度正式确立后日军在南京开设慰安所时间的最早记录。

“‘慰安妇’制度是日军大规模的性暴力犯罪,是对人道的践踏,对文明的亵渎,为国际社会所不齿,‘慰安妇’问题已成为日本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努力来回应战争的侵略性质和面向未来的试金石,这次发现的《阵中日志》等资料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有力铁证之一。”孟国祥表示,此前对南京慰安所的了解,主要依靠受害者的回忆,日方的一些档案文献,以及日本研究者的成果,《阵中日志》反映了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确切时间以及运作情况,这对推进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图片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新征文物中,还包括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1936年3月30日至1937年4月30日在伪满洲延寿县等地与中国抗日武装的作战及警备记录以及1942年日本发行的“‘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这是日本政府对国民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有力佐证。

此外,南京民间收藏人唐恺先生也帮助纪念馆征集到一批文物史料,包括1938年编印出版的《首都沦陷纪念册》,以及一份1938年1月6日的刊载有南京保卫战文章《敌入南京后之一大打击》的中方报纸《天文台》等。

据悉,从20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收藏国家珍贵文物1216套6318件,其中一级文物166套384件,藏品来源包括出土挖掘、民间征集、社会捐赠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