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华国锋视察韶山灌区,民工的一番话,引起他高度重视

1965年,华国锋视察韶山灌区,民工的一番话,引起他高度重视

00:00
06:11

1965年,在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同志的号召下,十万劳动大军奔赴韶山,历时七个月,打造了贯穿七个县、覆盖250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高达100万亩农田的“韶山灌区”。这项利国利民、泽被后世的大型灌溉工程,足以影响中国农业发展一百年。

“韶山灌区”不仅是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而且也是世界水利发展史中,难以逾越的一项伟大创举。无论是工程规模、覆盖面积还是建造人数,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并且还创造了很多令人引以为傲的“第一”。

华国锋作为这项大型工程的指挥长和第一责任人,不仅十分关注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而且还特别关心民工的吃饭问题。毕竟在机械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十分落后的时代,要想建造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只能依靠韶山十万民工“土法上马”。

简单说就是依靠人力挖沟、扛土,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民工是否能吃饱,就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为了能够让民工吃饱更要吃好,华国锋曾亲自督办“民工食堂”,并提出了“修好渠道练好人”的工作指示。

1965年7月,“韶山灌区”工程破土动工,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而且也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十分关切的“饭碗工程”。同年7月中旬,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一行人,亲自赶往巴江连新坳工地视察。

当华国锋一行人到达工地后,正赶上工地上的湘乡虞塘民工团开饭的时间,于是华国锋便径直走向民工食堂,一方面是为了看一看民工的伙食好坏,另外则是取一副碗筷,并和民工一起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起饭来。

由于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搞工业、干农业、促发展,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所以工地的伙食也非常一般。摆在华国锋面前的是一锅没有半点油星、葱花,看起来黑乎乎的菜汤,以及一盘豆豉炒辣椒。

华国锋一边吃一边和民工拉起家常:“老乡,伙食还行吗?”由于现场的民工根本不认识华国锋,从他的穿着上来看只是一位普通的技术人员,于是没有半点顾忌地说道:“我们这些‘土夫子’每天都要担土打夯,光吃这些根本不顶饿。”

华国锋听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由于当时工地上的民工数量多达几万人,当地的菜农根本供应不了这么多人吃菜,所以很多民工只能吃干饭,干一会活儿之后就饿了。华国锋意识到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一定要认真研究、马上解决。

不过当时国家也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大难题,所以即使是如此巨大的工程,也仅给拨了4000万元的工程款项,但引水灌溉工程动工之后,才发现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说机械和技术难题可以依靠人力克服,那么如何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就成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当时,“韶山灌区”工程的工地上,粗略计算大概有十万人之多,他们所爆发出来前所未有的“愚公精神”和“穿山之志”,硬是依靠人力挖平了118座山头,凿出了十条长13.6里的隧道,架设了26座十余里长的渡槽,建成了约两倍于黄河长度的“韶山灌区”。

十万民工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吓倒,他们硬是依靠自己的脊梁,筑起了一道中国农业发展的大梁。所以华国锋在了解到民工伙食问题之后,下定决心要为他们“想办法”,为此还专门召开了解决民工吃菜问题的研讨会。

会后当地县委组成专人、专管班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四条”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后勤部要自力更生种菜、养猪、磨豆腐,每月给每位民工配给3斤黄豆。在华国锋的亲自督促和韶山县委、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解决了民工的吃饭和吃菜问题。

除此之外,还坚决执行“干部轮流下厨房”制度,并且为了加强后勤服务工作质量,还要求干部晚上轮流值班,为民工查铺、熏蚊子、盖被子。在工地附近开设理发、缝纫、供销店,解决了民工的后顾之忧,为“韶山灌溉”工程保质、保量、提前完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过去了,上世纪建造的“韶山灌区”工程,依然在为老百姓创造福祉。这项工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还为当地老百姓改善了生活,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种为国为民的伟大工程,正是我党光辉形象的重要体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唯重义耳

    👍

  • 疯狂兔宝

    有韶山县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