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看地图,很难想象意大利佛罗伦萨竟然能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它既不靠海,又远离陆上商路,完全没有区位优势可言;这里既没有大平原,也没什么像样的矿产资源,想自主发展农业、工业也不太现实。
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风光。金马梦妮摄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在12世纪到16世纪的近500年间一直是全欧洲的“明珠”。鼎盛时期,它集欧洲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制造业中心于一体,文艺复兴运动就发源于此。
佛罗伦萨发迹的秘密是什么?
一切还得从账本说起。
文艺复兴发祥地
世界历史上,繁荣的文明背后往往有繁荣的经济作为支撑。在中国,儒家文化在汉唐时期的兴盛,与当时中原王朝强盛的国力分不开;12世纪诗词文章全面开花,相伴随的是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在欧洲,17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于地理大发现以及其所带来的全球市场开发之后;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涌动,背景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发祥于佛罗伦萨,自然也有其经济上的支撑。
佛罗伦萨的商业极其发达。在这个小小的商业共和国里,商人能够与贵族平起平坐,法律也带有浓重的商法色彩,跨国贸易尤其兴盛,而且还出现了细致的职业分工。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佛罗伦萨人都有记账的习惯,不仅企业有账本,各家各户也有,且严谨程度不逊于今天。
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经济》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又到收房租的日子了。房东找到房客,要求支付房租。房客并没有支付现金,而是告知一位欠了自己钱的朋友,请他代为支付,并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下“房租已支付”和“债务已偿还”。这位债务人也没有支付房租,而是告诉他的雇主,请把工资直接支付给房东,随后也更新了自己的账本。雇主还是没有支付房租,而是告知房东,他在自己工厂的账户上,专门为房东开设了一个子账户,拥有等同于房租的金融权益,并在账本上记下“工资已支付”和“为房东开设新账户”。最后,房东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下了自己与房客、雇主之间的交易,分别为“房租已支付”和“在雇主的账户上生成了一个新账户,并且全权拥有等同于租金的支付能力”。至此,“支付”完成。
游客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博物馆外参观。金马梦妮摄
梳理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在整个“支付”过程中,既没有发生现金流转,也没有银行出现。从头至尾,各方只是面对各自的利益相关方,而后在各自的账本上增添了新条目,就完成了结算。
这就是中世纪佛罗伦萨真实的商业场景,也是佛罗伦萨商业发达的秘密。
今天的人们都明白,记不明白账就做不好生意、过不好日子。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要想收支平衡,实现盈余,前提都是先把账算清楚。不过,这个需求的前提是商业形态足够复杂,资金往来足够频繁,不然凭脑子记就足够了,写在纸上反倒麻烦。
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就是如此。毕竟,12世纪的欧洲才走出“黑暗时代”不久,商业刚刚开始复苏,而且基本以“行商”为主,通俗地说就是“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远没有发展到需要记账辅助的程度。
只有佛罗伦萨,作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转商,必然也必须要记账。
围绕着这本账,佛罗伦萨把商业变成了一架由齿轮精密咬合而成的巨大机器,各行各业都深度嵌入其中,在齿轮的带动下高效地运转。
而且,这种点对点的无中心结算,绕开了中央银行尚未出现、金融体系尚不发达的现实障碍,用记账体系将所有商业行为纳入同一个网络中。
伴随着商业效率的大幅提升,更多经济资源被吸引过来,城市活力迸发,文化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复式记账法沿革
还是回到收房租的案例。在整个“支付”过程中,每位牵涉其中的关系人都记了两笔账。比如,房东的账本上就有两条记录,分别是“房租已支付”和“在雇主的账户上生成了一个新账户,并且全权拥有等同于租金的支付能力”。如果将这两条记录分别写在同一张纸的左右两侧,并在前面标注“借”“贷”二字,学过会计的朋友们是不是已经看出了门道?这不就是复式记账法里的“T型账本”吗?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远,会发现文字发明的重要诱因就是为了记账方便。
回顾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无论是5000年前的苏美尔文明,还是中国的甲骨文,文字记录的内容通常都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祭祀场景,大体就是为了向各个文明所信奉的神灵献祭,谁谁谁摘了多少果子、谁谁谁抓了几只羊。另一个就是收获场景,比如今天出去打猎,猎到了一头鹿,损失了几个人。
不过,各大文明用的都是单式记账法,也就是收入、支出、金额、用途全都混记在一处,类似于“雇主给房东开了个子账户代房客支付了多少租金”。这虽然也是一种记账方法,但总体来说更像是流水账,要算清自己的最终收益,需要加加减减很多次,所以只适用于简单情况。
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风光。金马梦妮摄
随着商业的发展,单式记账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复式记账法要求,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分别在借方和贷方录入2个或2个以上的信息,且左右两栏永远相等。其恒等式为“Asset=Liability+Equity”。
同样是房东收房租,复式记账法会记为两笔:左边这笔的会计语言为“借”,会计含义为“资产的增加”,所以应该记录“在雇主的账户上生成了一个价值XXX的新账户”;右边这笔的会计语言是“贷”,会计含义为“负债的增加或资产的减少”,所以应该记录为“房租XXX”。这种记账方式的好处是方便核算与汇总,只要左边、右边的数字相同,就意味着没有记错账;看看最终的汇总数是增是减,就能知道自己是赚是赔。
因为有了复式记账法,人们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资本的运作和利润的计算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毕竟,大到国家财政,小到养家糊口,还有中间大大小小的企业,无不与资本、利润息息相关。欧洲现代金融业与现代公司制度能够在此后几百年间逐步发展成熟,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商业逻辑未改变
佛罗伦萨有句谚语:经常对账,友谊长存。
在今天的人听来,这句话多少有些难以理解,但对当年的佛罗伦萨人来说却是至理名言。
假设,张三和李四都是中世纪的佛罗伦萨商人。2人发生了贸易纠纷,张三把李四告上了法庭。法官说,你俩都把自己的账本抱上庭来。结果发现,两本账各自平衡,但确实对不上。于是法官问张三,你说自己完成了对李四的支付,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曰:王五。法庭传唤王五。王五也抱着账本来了,上面确实记载着对张三的支付记录,且资金来源同样有据可查。而李四呢,其账本上记载着另一笔对赵六的支付,但资金来源不明。据此,法官判定,张三胜出。
从情理上说,李四的错误当然有可能是恶意为之,但也可能只是疏漏。如果是后者,只要经常对账就能提前发现,自然也不至于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所以,要想确保“友谊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经常对账比什么都管用。
从事理上说,一切就更值得玩味了。
它首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佛罗伦萨确实有全民记账的传统。张三的账目与李四的账目对不上,只要把王五和赵六的账目要过来,四相比对,立刻清清楚楚。对当时的佛罗伦萨商人来说,人人都有一本极其详尽的账目,不记账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经济》一书中尤其强调的一个现象:账本文化极其发达。
其次,采用复式记账法还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杜绝作假的可能性。因为复式记账法同时记录了借方和贷方,且双方的账目又可以分别和各自的借方、贷方核对。这意味着,只修改自己的账本是毫无意义的。要把假账做平,需要把上下游链条上无穷多的账本一并修改,其中的难度相当大。
加上前文说过的没有银行介入结算过程,结算行为直接发生于个体之间,可以明确梳理出佛罗伦萨记账体系的三大特征:第一,全民记账;第二,复式记账法;第三,无中心结算。
是不是又觉得眼熟了?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全民记账相当于建立一个个独立的小账本,也就是区块。复式记账法解决的是交叉验证的问题,目的是防伪。至于无中心清算,解决的是点对点直接支付与结算的问题。三者加在一起,与今天的区块链颇有些神似。
时至今日,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太多改变。但无论技术怎样迭代,商业的逻辑从未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解佛罗伦萨的记账思路对于今天的我们认知区块链,多少有所裨益。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