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女如兰》母仪篇之董母明鉴

《德女如兰》母仪篇之董母明鉴

00:00
06:09

《德女如兰》母仪篇之董母明鉴


唐朝董昌龄的母亲杨氏,是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董昌龄三岁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杨氏虽然没有识文读书,但懂得给孩子讲忠良的故事,以此来塑造儿子端正的品德。


董昌龄不负母亲苦心,读书很勤奋,十八岁便是进士及第。后来做了吴房县的县令。


吴房县是叛臣逆贼吴元济管辖的地盘,董昌龄正是吴元济的属下。董昌龄在叛臣逆贼的手下任职,上不能尽忠朝廷,下不能惠利群生,只能忍辱负重,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忧愤。一个堂堂的皇榜进士,看到吴房县已落入贼手,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叛臣逆贼吴元济十分仰慕董昌龄的品德和才华,为了拉拢董昌龄,不惜费尽口舌,软硬兼施,迫使董昌龄就范。


董昌龄的母亲得知儿子身处绝地,叮嘱儿子说:“大凡一桩事,是顺应天理的就可以成功,倘若是违逆天理的就要失败。你在这个地方做县令,要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百姓。”


董昌龄是个大孝子,把母亲的话记在了心里,在吴房做县令三年,不论叛贼吴元济怎样变换花样引他入邪,他都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把百姓当天,顺应天就会得到天助,违逆天就会受到天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董昌龄成了吴房县一带的救世主,与吴元济欺压百姓、搜刮民财形成鲜明的对比。


吴元济看到董昌龄深得民心,就把他调到郾城去做县令。郾城仍是叛贼吴元济的地盘。母亲又对儿子说:“吴元济这个叛贼,欺骗皇上,神明不会保佑他的。你应当立刻归降朝廷,不要担心我年老,就不去归降了。你若是做了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亲了,我就是死了,也不可惜。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吴元济是一个脸都不要的人,上天就不会给他脸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智勇兼备的猛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吴元济的老巢,将他活捉,押赴长安后斩首。吴元济怎么也想不到,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会天降奇兵。


唐朝的官兵来攻打郾城,董昌龄出去归降。宪宗皇帝得知董昌龄并不是吴元济的同伙后非常欢喜,称他临危不屈,仍派董昌龄做郾城的县令,兼任监察御史。董昌龄说:“这都是母亲对我的训诫,我哪有什么功劳呢?”宪宗皇帝听了非常感叹,封杨氏为“北平郡君”。


有明理的母亲,才有明理的儿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