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崔护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七言绝句营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桃花和女子的意境,讲述了令人些许怅然的故事,还有循环往复、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是唐诗中的佳作。
崔护,生卒年不详,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大致与白居易是同时代诗人,出身于中唐时期北方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史书上没有关于崔护的详细生平事迹的记载,只知道他与元稹、白居易曾同朝为官,在京城和地方都曾经担任过官职。《全唐诗》中收录崔护四首五言诗和两首七言诗,并且还有存疑之处,却篇篇是佳作,尤其是这首《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把桃花诗写到了极致。
中国文人历来喜爱吟咏桃花。《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篇章,以桃花的明艳色泽喻少女的美丽容貌。到了唐朝,用花朵比喻美人、用桃花比喻少女的诗作很多,《题都城南庄》就非常典型。这首诗更好的地方在于,它把娇艳的桃花和美貌的少女放到了一个镜框之中,令读者有一种如在目前的画面感。“人面桃花相映红”,宛如一个脸色绯红的姑娘站在那里笑靥如花,青春逼人。再就是,全诗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就是桃花、人面。在如此简短的七言绝句中,这四个字如此循环出现,非但没有给人重复之感,反而让人读来有一种节奏之美。
还能给人无限臆想的,是诗歌讲述的这个故事。自然而然的,人们会认为这是诗人自己的经历,去年的朗朗春日,桃花盛开,年轻的诗人在郊外一户农家偶遇了一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庞比桃花还要妩媚。可能只是几句话之后便别过,没有再往来。今年再次经过这户农庄时,发现桃花依然在春风中绽放,可是桃树边的那个女孩子却不见了。诗人无限怅惋。
崔护 李嘉林绘
到底这是不是诗人本身的经历?其实不知道。也许是崔护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他听闻的别人经历,也许只是他看到桃花和少女想象出来的故事。很可能是先有了这首诗作,然后根据诗作衍生出了这个故事。后来诗人有没有再见到这个女孩子?这是读过诗后人们自然而然会有的疑问。不光我们普通读者,历代文人们也有疑问,然后尝试续写这个故事,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比崔护稍晚的唐人孟棨《本事诗》中的记录。
《本事诗》中记录了很多诗歌故事。“博陵崔护”这一条,以《题都城南庄》的诗歌为底本,讲述了一个曲折起伏的爱情故事:科考落第的才子崔护清明节郊外踏青,因讨水喝遇到了一名美丽的农家少女。两人互生好感但仅仅是一杯水之后就别过。次年崔护再访农庄却不见少女,遂题诗而去。未久之后,崔护再次上门,听到农庄中传来哭声,原来是少女看到崔护题诗后更加思念而不得,郁郁而终。崔护来到少女身边痛哭,不料女子复活,两人成就良缘。后来,“人面桃花”这个故事在小说和戏曲中都演绎和加工过多次,多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的美好结局。
乐见一个团圆的结局,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都知道,事实未必如此。一千年多年以后,还有一个人重新书写了这个故事,却是一个令人哀婉叹息的结局。重新书写这个故事的人是张爱玲,题名是《爱》,全文仅有300多字,辑录如下: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的这篇文字中,女孩、年轻人、桃树、偶遇,然后各自离开,就是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元素,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是张爱玲对“桃花春风”这个故事的演绎。苍凉犀利的张爱玲给出了不同版本的结局,那年在桃树下与年轻人的相遇,大概是这个悲苦女子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实和快乐。
再回到《题都城南庄》这首诗歌。所谓好的诗歌,就是有这种可以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想象和揣摩的魅力。
播音:渠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