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垭上的幸福(五)

板凳垭上的幸福(五)

00:00
05:26

论工程,酒类博物馆的改造工程最庞大,难度也最大。

首先它的结构最复杂、面积最大,是传统的木结构房屋,有夹层且房屋本身已严重变形,改造时需要舍弃一些冗余空间,例如夹层和一些多余的框架。

其次是改变用途,这栋老宅原本是一户,后来分给三个儿子使用,内外都早已被折腾的面目全非;功能上也是人畜共用,地势上依山而建,改造中需将各功能区打通,重新改变动线组织和用途。

最后也是最有挑战的困难,就是尽可能保留老宅的各种墙面,除了木墙面和砖石墙面,仍有不少墙面是老旧的“竹骨泥墙”。这种墙面属于建筑工艺中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新时器时期,在西南地区近代老民居中较常见,而博物馆这栋老宅中的泥墙年代久远,墙面经过岁月沉淀已变为自然的暗褐色或黑色,虽如此,仍不影响它独特的美,只要能赋予它一定的能量,泥墙便会新生。因年代久远,墙面已变得十分脆弱,轻轻一碰都可能分崩离析,要在改造过程中保持“竹骨泥墙”完好无损非常困难,好在施工单位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保护措施和施工工艺,最终保持了大部分泥墙完好,使“竹骨泥墙”这种活化石得以保存。文化血脉的延续,使泥墙可以继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我觉得博物馆改造的最大难点是将一个房间改成农耕博物馆,改建本身不难,难的是去收集陈列品充实农博馆。按设计师的要求,需要展示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要反映出农耕文化的生活细节;要充分体现农耕文化……我说给我一份清单,我安排施工单位去采购吧。设计师眨了一下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盯着我说:每一种旧的器物,都会给人满满的回忆,让人勾起很多联想,这些联想像电影一样在客人的脑中放映,这些联想具有温度……所以,不能采购,只能去收集!要八九十年代普通农民家中的家具、农具、器物等,要越老越好(用设计师的话说最好能老的上面都长满了老锈痂~~~)……

设计师说要把农博馆里面都摆满,墙上挂满,地上铺满,然后再采用喷砂工艺,用灯光一照,时间就凝固在了这里……听到这些条件时,当场觉得茫然无措,我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山沟支援改造工程,到哪里去找这些老物件啊?抱着尽力完成任务的心态迅速与设计、施工单位人员展开地毯式的搜寻,到处搜捡村民丢弃的老物件,到处捡拾旧斗笠、旧犁、扫把、竹耙等以充盈农博馆。当然也少不了找村民们化缘,最想感谢的就是一户正在装修的村民,从家中腾出了大量的老物件,在说明来意后,这位老乡很慷慨的送给我一大堆老物品,从坛坛罐罐到锅碗瓢盆,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市面上早已消失了多年的小油灯和陶酒壶。当这些精美的老器物摆进农博馆时,我发现设计师的眼睛瞬间就直了。也就在那一刻,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侘寂的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