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主帅任命内幕:点将粟裕、林彪不成,最终选定彭德怀

抗美援朝主帅任命内幕:点将粟裕、林彪不成,最终选定彭德怀

00:00
16:06

前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眼看美军的战火已然烧到鸭绿江边,我国的主权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毛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下令志愿军开赴朝鲜。

大战开战在即,最关键的任务莫过于选将。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毛主席先后点将粟裕、林彪都没有成功,最终才选定由彭德怀将军挂帅出征。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艰难的抉择

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对于成立尚未满一年的新中国而言,无疑是重大突发事件。

彼时正在中南海办公的毛主席,在接到这个消息时不由得神蹙眉头,随即起身在室内四处踱步,在心中对此事暗自思量。

美军前脚出兵朝鲜战场,随后就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由此可见美国的野心绝不仅仅是控制朝鲜半岛,而是要遏制新中国的发展。

这一战是牵涉我国领土主权安全的一战,更是决定新中国前途的一战。

倘若在这个关头选择隐忍和蛰伏,那么中国刚刚结束的百年屈辱历史就会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民众将永远无法重获民族自信心。

正因如此,即便美军来势汹汹,抗美援朝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中央政府随即开始进行应对战争的准备工作。

周总理要求外交部和朝鲜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召开保卫国防会议,以研究东北国防问题为主要议题。

7月10日,《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正式出台,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

东北边防军由四野第13兵团下辖军队构成,其中包含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第42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以及一个工兵团、一个高射炮团等。

这支边防军足足有20多万兵力,由谁来指挥这支队伍是中央面临的下一难题。

其实彼时毛主席已经有了属意的人选,那就是粟裕。

中央军委在仔细分析过朝鲜战局后认定,抗美援朝战争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持久战。

要想指挥大兵团作战,那就需要主帅既要有统筹全局、决策千里的能力,也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必要的时刻敢于用奇兵神招。

我国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出过不少的名将。

但是其中有五十万人以上兵团指挥经验的将领只有粟裕、林彪和彭德怀三人。

那么为何在毛主席心中,主帅的第一人选会是粟裕呢?

“战神”粟裕

解放战争中,我军表现最优秀、立下战功最多的两员大将正是林彪和粟裕。

林彪带兵打仗以“稳”著称,而粟裕带兵打仗则以“奇”闻名,彼时的部队经常流传着“粟裕总打神仙仗”这样的说法。

粟裕并非从军校毕业的科班军事家,却能够在战争岁月,由连长成为指挥一方战军的司令员,可见其军事指挥的天赋之高。

大多数将领都畏惧战场生变、突遇险情。

然而粟裕在战场上遇到危急时刻却敢于冒险,总能凭借自己独特的智谋使得战局扭转,带领军队绝处逢生。

仔细回顾我国的战争革命史,不难发现:

粟裕打仗时最擅长的,便是以强胜弱、以少胜多。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攻占华东解放区的粮食基地,蒋介石特派李默庵率领5个整编师共计12万余人,向苏中解放区发起猛烈进攻。

彼时粟裕带兵镇守苏中解放区,兵力不过3万,敌我力量相差悬殊。

然而面对敌军的来势凶猛,粟裕所用的战略可谓是令人眼前一亮,只能用“出神入化”四个字来形容。

他先是主动出兵进行奇袭,随后金蝉脱壳转而攻打如皋,在之后的主动进攻时期更是采取“分割包围,分路突破”的战略,将国民党大部队一举击溃。

粟裕在这场战役中创下了,用一个旅歼灭5.6万余人的军事奇迹。

他在苏中解放区七战七捷,可谓一战封神。

在此后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所带领的华东野军主力部队对战的是装备精良、作战能力突出的国民党军74师。

最终孟良崮战役以我军伤亡1.2万余兵力,全歼敌军3.2万余人赢得胜利,并一并击毙74师师长张灵甫,堪称粟裕指挥的又一场神仙战役。

除此之外,粟裕此生最值得骄傲的战役,还要数淮海战役。

他带领华东野战军参与战役,指挥我军65万兵力对战国军80万,最终歼敌55万敌军,彻底将国民党军队击溃,堪称是世界战争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就连斯大林都发出过这样的赞叹:

“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

毛主席在心中选定由粟裕做志愿军司令员,也是看重粟裕领兵的灵活神奇。

早在保卫国防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毛主席就已致电粟裕,要他于7月18日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务。

对于粟裕出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想法,中央其他高层也都表示赞同。

所有人都衷心希望粟裕可以挂帅出征,像之前指导众多战役一般,以出其不意、用兵如神的策略彻底击溃美国的狼子野心,最终获得以少胜多的胜利。

然而此时的粟裕在面对中央的任命时,却感到格外力不从心。

为国征战数年,饶是战神粟裕也落得一身的伤病。

彼时的他患有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种疾病,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虽然他内心也想再度领兵出战,但是害怕自己的身体会在战场上误了军情大事。

于是他致电毛主席,向伟人提议考虑其他的人选。

然而毛主席内心里却是希望这场战争可以由粟裕指挥,便再次向他致电。

毛主席在给粟裕的回电问道了他的身体状况,特意告知他可以“养病缓来”。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后粟裕的身体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为严重。

他不仅每日头疼欲裂,而且视力也急转直下,吃饭都需要家人将碗放在一条直线上。

眼见病情没有好转,焦虑朝鲜战况的粟裕只能转到青岛养伤。

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八月,毛主席再次向粟裕致电,在电文中写道“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 你可以安心休养, 直至病愈”。

同时主席还向粟裕提出,如果在青岛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到北京进行治疗。

从毛主席的回复可以看出,主席仍对粟裕来京怀揣期待。

粟裕的身体在入朝之前能否得以好转呢?

重新选帅

粟裕在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倍感宽慰,得以将焦虑卸下安心修养。

然而天不遂人愿,粟裕在青岛疗养效果并不好,又于8月下旬转到了无锡疗养。

一直到10月份志愿军入朝时,粟裕的病情也没有好转,他本就消瘦,在病魔的折磨下更是清减不少,整个人因为头疼难以行走,甚至无法专心进行思考。

面对这样的身体状况,粟裕深知自己是无法完成毛主席的心愿了。

直到粟裕将军逝世之后,他的家人才发现原来有三片残存的弹片嵌在粟裕的头颅里,这些弹片正是致使他头疼欲裂,每次只能用冷水反复冲头缓解疼痛的元凶。

可见因病请辞并非是粟裕将军的托辞,实在是身体不允许他到战场上去。

纵使最终没有挂帅出征,粟裕在缠绵病榻的同时,依旧对入朝作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调第九兵团参战的建议。

粟裕将军是真正为国为民的战神将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粟裕因病无法带兵出征,那么毛主席只得重新点将。

彼时毛主席将抗美援朝主帅的人选定在了林彪身上。

林彪和粟裕是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双子星将领,两人都是能够指挥万马千军的难得将才,同时林彪也是六位将领中最年轻的,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

林彪打仗注重一个“稳”字,向来注重打法用兵的平稳性,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他参与并指挥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创下了我方以伤亡6.9万人歼敌47万的不凡战绩,由此同样被称为“战神”。

然而同样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彼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同样堪忧。

一直以来的战争岁月使得粟裕和林彪这二位双子星将领的身体健康饱受摧残,在衡宝战役的后期,林彪甚至只能躺着指挥。

建国后的林彪一直在武汉养病,很难再去指挥一场巨大战役了。

同时在讨论我国是否应该出兵参加朝鲜战争时,林彪也一直持反对意见。

根据林彪一贯求稳的打仗作风,他内心认为美军装备精良、来势汹汹,认为抗美援朝我军要面对风险很多,此时并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1950年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这使得林彪对出兵的态度更为谨慎,他也一直在于毛主席商量这件事。

加强东北边防军是林彪的主张,他的战略是我军可以进入朝鲜对美国进行一定威慑,但不能真的打,林的想法也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

基于林彪的态度和病情考虑,毛主席自然不能点他作为志愿军将领。

然而面对战况的不断紧张,毛主席又为何会选定彭德怀出战呢?

临危挂帅

10月4日,彭德怀在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即刻从西安坐飞机来到了北京。

彼时的他尚且不知道抗美援朝事宜已经是十万火急,还以为毛主席叫他前来是为了听取工作报告。

其实早在9月30日,毛主席就和中央各军委领导研究朝鲜战争的局势直到深夜。

第二天,远在苏联的斯大林便致信毛主席,建议中国出兵。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军眼看已经要越过三八线,战火逐渐向中朝边境蔓延,我国俨然不能再作壁上观。

毛主席在10月2日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会议,会议上主席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坚持要打这一仗,势必要用这一仗换取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

然而许多参会人员依旧坚持林彪威慑的主张,并不支持出兵。

正是因为众人产生了分歧,毛主席才一定要听听彭德怀的意见。

彭德怀是除了粟裕和林彪之外,仅存的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

他性格刚正不阿、胆识超群且善于用兵。

自红军革命时期开始领兵到解放战争转战西北,彭德怀领兵打仗都是相当骁勇,擅长打硬仗、恶仗和险仗。

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曾指挥着我军,与胡宗南的二十余万国民党军作战,任谁看这都是一场苦战。

然而彭德怀在指挥这场战役时居然能够“逆风翻盘”。

他在短时间内三战三捷,连续歼灭敌人数万人,彻底击溃胡宗南主力,在我国战争史上再次留下充满奇迹色彩的一页。

在毛主席心中,彭德怀是其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主席曾写过“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句诗,就是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毛主席在此时命他入京,内心已经选定让他做志愿军总司令。

面对如此危急的战局,毛主席在见到彭德怀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现在大家正在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你谈谈看法。”

彼时的彭德怀才真正明白自己入京的原因,在听了几个人的发言意见后,并没有立即当场表态。

当晚毛主席和彭德怀都是彻夜难眠,二人反复地翻阅当前的朝鲜战报消息,深夜依旧看着朝鲜的地图,他们都在想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次日上午,彭德怀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神情肃穆地对主席说道:

“主席,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

除此之外,彭德怀还说道: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若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毛主席对于彭德怀的态度和想法感到万分欣喜,随即二人一起商议了抗美援朝的策略。

在排兵布阵和用兵策略上,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

这让毛主席认定,自己内心没有选错人。

彼时毛主席对彭德怀说:

“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是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

听到此话的彭德怀沉吟片刻,随即说道:

“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就在当天下午,毛主席再次召开中央会议,在会议上表明了自己决意出兵的态度,申明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利害思想。

而彭德怀也在会议上对毛主席的想法坚决赞成,最终抗美援朝在会议上得以通过。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彭德怀临危受命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天之后,彭德怀便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争一线。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序幕就此拉开。

尾声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率领人民志愿军主动发动五次战役,直接扭转了朝鲜战局。

他的到来使得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变成了空谈妄想。

三次巅峰对决之后,麦克阿瑟彻底认输,美军退回三八线,不敢再前进一步。

之后,彭德怀还以坚韧的意志力和以全局为主、出其不意的用兵能力彻底打败了李奇微,打下了上甘岭战役这场苦战。

抗美援朝期间,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在时刻关注着战场的态势,并且在许多关键时刻给彭德怀出了不少奇招。

可以说,正是因为毛主席和彭德怀二人的完美配合,这场战役才能获得如此胜利。

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继与国民党决裂后下的第二个艰难决定。

虽然这个决定在提出后受到了不少阻挠,但是事实证明毛主席高瞻远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只有打赢了抗美援朝这一仗,我国才真正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这一仗真正打退了敌人,真正打出了国威,是新中国开天辟地的一场伟大胜利。

谨以此文向高瞻远瞩的毛主席致敬。

同时也向敢于出兵、征战前线的彭德怀元帅致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