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王家坝:66年16次牺牲家园仍“编织”出致富路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位于阜阳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启闭机室里工作人员按下控制按钮。13孔闸门缓缓打开,滚滚洪水喷薄而出,蒙洼蓄洪区则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
洪水汹涌,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孤岛”,18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泽国”,18万亩良田被淹没,19.5万人口遭受水灾。
这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自1953年建成后,第16次开闸,也是蒙洼人遇上的第16次蓄洪。蒙洼人一边饱含热泪,一边扛下所有。
舍小家,顾大家。一次次悲壮牺牲,一次次坚强崛起。无论时光怎么流转,“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而每一次奉献,都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淮河总落差200米,王家坝以上上游河道落差就占了178米,加之支流众多,一旦洪水下泄,迅速以“压顶”之势汇聚王家坝闸。
泄洪前夕,蒙洼人拉着家产,赶着牛羊,连夜抢收田地里的毛豆……泪水来不及流,他们便匆忙地离开了家乡。
“淮河两头高中间低,治理淮河,必须在中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蓄洪区。历史和地理位置选择了蒙洼作为蓄洪区,蒙洼人担起了这份责任。”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也保证了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毫无怨言,王家坝人扛起了这份忠诚和担当。
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先后15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先后进洪累计75.4亿立方米,蓄洪区的损失总计35亿元。
正是在这种悲壮的忠诚和担当中,“王家坝精神”一次次被托举,内涵一次次被丰富。
王家坝人一次次含泪承担家园被淹的痛苦,但他们从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灾后立即振作,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
洪水冲垮房屋,他们就建起庄台和保庄圩;洪水冲毁庄稼,杞柳却顽强地长出,把柳条割下,“编筐打篓,养家糊口”,蓄洪区的人民总能找到顽强生息的方式,不垮不倒。
杞柳,和蒙洼人一样,向水而生,与水共在,早已成为了蒙洼人自强不息的象征。而柳编,这个被洪水逼出来的谋生手段,硬是被不服输的蒙洼人一步步做成了产业,做成了出口工艺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蒙洼考察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经历了多次水灾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水和谐共生之路。如今,按照统一规划,通过实施提供建房补助等措施,行蓄洪区群众陆续搬到新建的“保庄圩”和加固的“避水庄台”,而且“保庄圩”和“避水庄台”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王家坝人再也不用担心家园被毁了。
不仅如此,王家坝镇还积极发展以红色主题观光、红色主题研学与红色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特色产业。2021年6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正式揭牌试运行,社会各界参观者如潮。同时,王家坝镇还因地制宜发展以猫爪草、芡实等为主体的中草药种植,打造特色种植产业。
如今,“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栽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和谐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审听:马露星
编辑:马露星|审核:丁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