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据估算,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
新京报:不必过度惊慌
经过多年的循证医学数据证明,人体血压不超过120/80mmHg才是理想的状态。只要超过这个血压标准,收缩压(俗称高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俗称低压)每升高10mmHg,以脑卒中、心肌梗死为主要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就会增加1倍多。此外,长期的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负荷长期加重,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或者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高血压还可能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等异常非常凶险的疾病。所以,高血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其背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类并发症。在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出台后,依然将130-139/80-89 mmHg的血压作为可观察人群,并不急于用药。因此,即便是对于“一觉睡醒”发现自己高血压了的人来说,仍然不必过度惊慌,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建立等方式进行调整。
极目新闻:不妨视作健康提醒
高血压门槛调低,体现预防为先的思路,也是“治未病”的思路,可以视作一种提醒,尽早注意血压升高的表现,及时干预,以免血压进一步升高,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面对高血压门槛调低,也不必过于纠结“一觉醒来就成了高血压”。根据新版指南,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的纳入了高血压范畴,但又并非都是高危人群。专家表示,对于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的患者,多数建议采用改变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方案。也就是说,“一觉醒来就成了高血压”并不意味着马上要就医,如果没有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可以先不用药物治疗,重要的是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
东方网:给“治未病”做加法
有一个成语叫“亡羊补牢”。“亡”者,“丢”也,“牢”者,“羊圈”也,也即丢了羊之后才去修补羊圈,其实,人们看病,常常也是“亡羊补牢”,也即“病重了,才去看医生”,但这次“高血压降10”,不再是“亡羊补牢”,而是在“防亡固牢”,而是“治未病”。“小洞不补,大洞叫苦”,“治未病”是防微杜渐。一个人生了大病才住进医院,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也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沉重负担;反观之,“治未病”了,一个人健康且长寿,七老八十还能生活自理,或许还可以“延迟退休”,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对子女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北京青年报:防治该下狠手了
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健康的头号威胁,尤其是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眼底等处的并发症,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一旦出现并发症,不仅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下降,而且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将关口前移10毫米汞柱,并发症发病率有望明显下降。为了顺应这一变化,民众就该对自己狠一点。锻炼身体、控制体重,“迈开腿”不能再等了;减盐限油、戒烟控酒,“管住嘴”要有更大力度;涵养包容平和的性格,学会给自己减压,不过多熬夜等,生活习惯和心态的改变也应提上议事日程。血压已达到需要药物治疗的“高度”,就应该接受规范化诊疗,不被“一包药治断根”等虚假宣传所蛊惑。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