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的辛酸泪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的辛酸泪

00:00
23:36

卓别林亲笔自传,喜剧大师的辛酸泪。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喜剧大师卓别林因为他扮演的流浪汉而蜚声国际,但鲜有人知道,这样一个滑稽爱笑的丑角背后,藏了多少辛酸过往。通过《卓别林自传》这本书,我们得以窥见他作品之外的私密角落。你会了解卓别林悲惨的童年,以及这段童年经历对他艺术生涯的影响,你会了解卓别林在美国的成名之路,以及名利双收后却被美国驱逐之谜,你还会了解卓别林为何会在紧张中度过一生,他最怕的人到底是谁。


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是如何诞生的?


流浪汉夏尔洛,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经典角色。他表面上看是只会捡捡烟头的流浪汉,但内心却是一个梦想者。这种外在穷困与内心坚守希望的反差,是卓别林童年经历的真实写照。


卓别林的童年,几乎是在动荡和穷困中度过的。1889年,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父母都是剧院的喜剧演员。1岁父母离婚,他和同母异父的哥哥跟着母亲生活。5岁母亲失业,母子三人被送到救济院,在救济院期间,母亲患了精神病,进了疯人院。随后他和哥哥跟着父亲生活,却遭到继母排斥。8岁,母亲痊愈出院,卓别林终于回到母亲身边,母子三人靠微薄救济金艰苦度日,经常是吃了这顿没下顿,因为交不起房租东躲西藏。12岁,父亲因为酗酒过多去世,他去世后不久,母亲就精神病复发,再次进了医院。


在这种贫困境遇中长大的卓别林,切身感受过他人的不屑和鄙夷,但母亲却让他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母亲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曾坐在窗边为他读《新约》,叙述基督如何爱怜穷人和小孩。卓别林说,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母亲把绝无仅有的仁慈光芒带进了自己心里。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之下,戏剧才能打动人心。


在母亲的影响下,卓别林一直对表演心存喜爱。每到周末,他就准时到演员介绍所应聘角色。终于,他得到一个报童的角色,并加入剧团,开始了自己在英国的舞台生涯。后来卓别林去美国巡演时,被一家电影公司挖掘,进入电影圈。在他主演的第3部短片《威尼斯儿童赛车》中,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宣告诞生。


卓别林的童年是悲惨的,但母亲却在他心里种下了浪漫的种子。这与流浪汉的形象十分契合,穷、卑微、渺小,却一直心存梦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卓别林流浪汉形象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丰富的童年情感的释放与爆发。


卓别林是如何在美国成名的?名利双收之后,他又为何被美国驱逐?


卓别林创造的小流浪汉,因其滑稽的造型和层出不穷的笑料,迅速赢得了观众和票房。短短一年后,卓别林就在美国名声大噪了。仅仅4年时间,不到30岁的卓别林就从150美元的周薪挣到了百万年薪。


但风头正盛的卓别林没有沉迷于名利,他还在幽默中留了一份清醒。在电影《摩登时代》中,他讽刺和批判了资本社会对劳工的剥削。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小流浪汉还阴差阳错地抬起了一面红旗子,有些专栏作家就此评论该影片有共产主义色彩。就这样,卓别林因为电影中的批判思想和亲共苗头,卷入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反共浪潮,上了联邦调查局调查和监视的黑名单。把他驱逐出境,只差一点借口和时机。在这种状况下,几件事情的发生,成了卓别林被美国驱逐的导火索。


第一件事是,卓别林在呼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演讲中大力赞赏共产党人,这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第二件事是,卓别林和女友琼·芭莉分手后,对方挺着孕肚找上门,说孩子是卓别林的,并把卓别林告上法庭。但孩子出生后的血型鉴定却证明那不可能是卓别林的孩子。与此同时,美国联邦调查局趁机诬告他通过非法途径将琼·芭莉从洛杉矶运往纽约。两件官司闹得满城风雨,卓别林在公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就在社会对他的道德观提出严重质疑的时候,卓别林又拍摄了《凡尔杜先生》,矛头直指战场屠杀的荒谬。这引起了很多上过战场的退伍老兵的非议,影片上映后,美国退伍军团打出了“卓别林同情共产党”“把卓别林赶到俄国去”的大幅标语,还联合其他势力给上映卓别林影片的影院寄恐吓信。影院们纷纷取消放映。《凡尔杜先生》票房失败了,卓别林的名声和影响力降到了最低,事业也陷入低谷期,美国政府终于迎来了驱逐他的最佳时机。


1952年,卓别林前往伦敦,参加《舞台生涯》的首映礼。在他离开美国的第二天早上,美国政府就趁机发布了拒绝卓别林再次入境的声明。同年,卓别林移居瑞士,在平淡与安静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一个喜剧大师的人生就此落幕。


最后,这位传奇喜剧大师为何会在紧张中度过一生?


卓别林的紧张,来自观众。卓别林5岁那年,母亲在唱歌时哑了嗓子,遭到观众起哄,并因此告别舞台。卓别林进了剧团,遇到一些曾红极一时的丑角,他们都没逃过被观众淡忘的命运,很多人因此选择自杀。所以卓别林从小就害怕被观众排斥。


影片《寻子遇仙记》试片时,卓别林在戏院里提心吊胆地坐着,直到听见观众们发了疯一样的笑声,他才安心。《城市之光》也是如此,好不容易观众的笑声让卓别林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来了,结果戏院放了一半居然趁机插播广告,气得卓别林从座位上跳起来就骂:“我要宰了这个婊子养的混蛋戏院经理,他在哪里?”


卓别林最渴望的是观众,最怕的也是观众,但他却不会一味取悦观众。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精心设计的笑料之外,冒着被美国政府敌视的风险,对社会尽力批判。这是卓别林的伟大之处,是他留下的遗产,也是一个真正喜剧人应该追求的东西。



解读 | 舒兰

知名周刊编辑、文学电影爱好者

播音 | 邱博

策划编辑 | 胡潇方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嘉易一

    一代喜剧大师,时代的思考者。

    125ave 回复 @嘉易一: 这么同情苏联,竟然不移民苏联,心口不一啊!我不喜欢这种人,只口嗨,真找到他立马跑路

  • 快乐小鱼_000

    无声的电影,伟大的创作,不可复制的经典,无数人童年的记忆!

  • 3vs1mnomk96kcz9u1drb

    卓别林时代的摄影机,拍摄速度为每秒18帧,所以播放出来的影像加快且生硬,木偶一样,很是滑稽可笑。试想一下,卓别林的表演如用现代摄影机,以每秒24帧拍摄,动作正常化了,还会那么可笑吗?估计他的表演比不过英国的“憨豆先生”。卓别林多少应该感谢那个时代的电影技术,是每秒18帧成就了他的表演,使他成为让世人起立致敬的喜剧大师。时也…运也…命也…

  • 百戰歸來再讀書

    伟大与偏执是一对矛盾

  • UG77

  • 元元__

  • 西月乘风

    伟大的喜剧大师!

  • 靖臻j

    我对这位喜剧大师的以前的认知只限于带来快乐的情,而从这里才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产生无比佩服之情。感谢主播的付出。辛苦了!

  • 霸無殇

    杨柳轻飘细雨咽,乌云黯淡罩山前。风又袭荒坟地,一炷清香祭祖先。

  • 西山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