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同读一本书。
2020年以来,我们陷入了疫情的汪洋大海,当时我们以为一切很快会过去,我们会过上正常的生活,谁也没想到,抗疫抗了近三年,我们期待的正常生活,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遥无期。
就算在疫情并未发生的所谓正常时期,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的某些缺陷,比如偏执、极端和怪异,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然后试图疗愈自己,变得“正常”起来。
我们文化也特别推崇“正常”,人们害怕自己因为不一样而受到攻击,但是,如果你知道,所有人其实都不那么正常,你会不会放松下来?
这就引出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心理学的大师,德国精神分析专家卡伦·霍妮的第一本重要的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来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正常。以及对自身问题的反应如何变成了神经症,然后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卡伦·霍妮这本书是经典心理学著作中相当清晰好读的,对大众读者来说,她在本书中厘清的这三个概念,真的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第一点是关于“正常”。
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在这其中什么叫做正常,然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偏离。这就像一个病人,肯定是知道健康是什么样子,发觉自己不对劲,才去就医的。
你感觉你不正常,其实并非如此,人人都有病,只是大家缺乏交流,你不知道而已。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向别人倾诉自己奇奇怪怪的心思时,听到一句“我也是!”,只要知道不只我一个人,就能消解我们很大的心理负担了。
或者,你感觉你不正常,这是真的,但你只是在这个地方适应不了,换个环境,找到了意气相投的群体,你就好起来了。比如有些父母非常有控制欲,而孩子为了反抗这种控制变得非常逆反,容易过激反应。当他长大,到一个宽松的环境里生活若干年,终于知道控制和建议的区别,他就变得平和起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你感觉自己不正常,那是因为周围人有问题,就像误入了一个精神病院,作为少见的健康人,在那个地方当然不正常了。请问你会为了要变正常,也精神错乱吗?
所以,不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日千里,“正常”的标准一直在变化,霍妮一开篇就指出,并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正常心理学。她的解释让我们放弃了对这个词汇的执念。理解了它,很多读者已经可以长呼一口气,放松下来接纳自己了。
第二点是关于“神经症”。
作为本书的核心词汇,神经症其实很简单,指的是对共同文化对“正常”的偏离,以及为了对抗这种偏离而产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心理障碍。
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好好处理“正常”这个问题,接下来很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神经症症状。
整体上来说,病人通常有两个基本表现,那就是反应的僵化,以及强烈的压抑。
霍妮在本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列举诸多案例,详细地剖析了神经症的各种表现,现代人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一对号入座。比如他们想要爱又拒绝爱,对很多问题的判断非黑即白,不分青红皂白地寻求认可,盲目竞争同时回避冲突,有无法释怀的罪咎感,等等。很多读者看完后感到惊奇,仿佛是自己的心理被监控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霍妮的准确、客观,并且自身对这些症状也有很深的体悟。这同时也是霍妮通过本书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修正的最重要论点,神经症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说,是生物性的,而是文化性的。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绝对占主导地位。
最后一点是关于“焦虑”。
焦虑在神经症的成因中起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焦虑不对,因为担忧某些事整晚睡不着,掉头发,茶饭不思,这是正常状况吗?我到底是在恐惧还是在焦虑?
卡伦·霍妮一针见血清晰地下了定义,恐惧是对危险的真实反应,焦虑则是对危险的过度反应。比如,现在疫情,感染上了病毒的人担心健康这叫恐惧,但一个人在社会已经清零,自己天天足不出户,每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情况下,还时刻担心着会感染而死,这就是焦虑了。
焦虑弥漫在整个现代社会当中,因为焦虑产生的无法协调的冲突感和被压抑的敌意,是构成神经症的基本要素。今天我们已经太过普遍地使用这个词语,感知到这种情绪。人人都很清楚自己在为某些很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烦心,或者过分担忧。
是焦虑推动着现代人盲目追求爱、渴求控制、财富和权力。
而焦虑在卡伦霍妮的年代,其实还是很新鲜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霍妮那个年代,世界到底怎么了?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爆炸性地产生了这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首先当然是精神分析产生了学派,弗洛伊德横空出世。发出让维也纳那些体面人、然后是欧洲贵族、接着是美国大众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世人哪,你们有精神病!
在此之前,人们的精神都完好无缺吗?当然不是了!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这是病。
第二个原因是,那段时间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突然之间无所适从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物质财富几何倍数增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社会的不稳定性都空前增加。很快,二十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多国卷入了这场莫名其妙打起来的战争,而这张战争未解决的诸多问题,又变成了更具灾难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从前的世界,虽然物质不那么发达,但人们出生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做父辈的工作,一生待在家乡,他们祖祖辈辈有虔诚的信仰,生来知道自己是谁,死后葬在哪个墓地。每个社会角色都清清楚楚。这固然限制了人的潜能,但也给人带来天然的安全感。
现在,陈旧的,安稳的,熟悉的生活一去不返。现代化的人们远离故土和亲人,频繁变换住所、工作和爱人,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将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彻底摧毁,还有什么值得坚守和相信的呢?人类开始了新的世纪,物质上空前繁荣,精神上流离失所。
卡伦·霍妮在本书中致敬了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也清楚有力地反驳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取向。当然,如果神经症是天生的,或是童年生活决定的,那么长大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有诸多问题的人们,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在这些问题上的洞察并不真确。通过霍妮的分析和描述,我们可以更敏锐于自身个性和环境的互动结果。知道什么环境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甚至知道在某种环境下自身会如何反应,为什么如此反应。然后尝试着去自我控制,然后做出改变。
如此,一个健康的人格将被重塑。
在心理学领域做出如此振奋人心的工作的女性学者并不多见。霍妮对自己祖师的勇敢反对让她另立门户,成为了一代大师。
但不仅限于勇气,她本身也在时代文化的冲击下伤痕累累,她的作品是对自己伤痛深刻的观察,比如她童年缺少父爱,后来离婚成了个单亲妈妈,经历了从德国到美国移居的过程,因反对弗洛伊德被行业驱逐,她在漫长的时间里始终处理不好与异性的关系,曾有严重的抑郁症,总被自杀的想法所困扰,她也是千千万万神经症患者中的一员。
值得击节赞叹的是,她将自己的苦难融入了自己的研究,也因此让世人产生了希望。神经症不算什么,伤痛可以被医治。她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她的传记作家派里斯曾说:“霍妮的真知灼见来自于她为减轻自身与患者的痛苦而做的努力,如果她的痛苦不那么强烈的话,那她的洞察也不会那么深刻。”这也是为什么,万千读者看本书时,深深感到自己被人所理解。而这样少见的理解,是精神疗愈极其重要的环节。
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正常的生活,生活不会如任何人所愿去展开,每个时代都有其灿烂和荒谬;也没有什么正常的人,有的只是你我他,一个个非常鲜活,具体,有自身优缺点,也一定有自己烦恼和怪癖的人。如果遇到一个神经症患者,记得不要大惊小怪。
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疗愈,或许需要一生的努力。本书不会告诉你神经症,或者焦虑的终极解决方案,作为研究人的专家,霍妮深深知道并尊重人的复杂,对情况迥异的病人,怎么能开出同样的药方呢?
但是,霍妮这本书会是这条道路上的转折点,它让走入了死胡同的精神分析理论焕发了生机,帮助我们重新了解自己,让我们充满信心地知道,你只要沿着正确的路,总有一天会抵达那个叫幸福的终点。
为啥没人听
家有博博 回复 @折侯: 今天的重复了
学习了!温故而知新!
用一只手拨开绝望,用另一只手记录绝望!厉害!
本以为不一样,但听到第一句就发现重复了!
丧
不错
268期“纪念卡夫卡”换了一个标题重发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