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为何选在午时三刻进行斩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因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懂一个时间的意思,那就是午时三刻到底是现在的几点。
午时三刻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今天的几点几分呢?其实也不难,是今天的11点45分。古代的午时是指今天的11点到13点这段时间。以这样的时间来算,也就是说午时三刻其实没有意义,还是指的午时,那么,古代人为啥费尽心思的弄出来这么一个“午时三刻”呢?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个午时三刻的出现,确实有它的原因。古代的首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后来古代的首都迁都了,迁到了今天的北京,这样一来,由于西安和北京有一段距离,他们的经纬度也有差别(西安东经108度54分,北京东经116度43分),这样一来,出现了时差,北京的午时三刻,才是西安的午时正点,本来古代人砍头,选择的是午时砍头,现在出现了时差,于是在北京砍头,古代人喜欢遵循旧例,就把在北京城的砍头时间定在了午时三刻。
午时砍头
午时三刻咱们弄明白了,那么古代人为啥要在午时砍头呢?太阳正午,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好、监斩官也好、刽子手也好,他们顶着大太阳在这里等时间,多热啊。就算对死刑犯也是一种折磨啊。
说道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古代人一般斩首都讲究“秋后问斩”,所以炎热这件事儿您就不必担心了,毕竟秋高气爽,是个斩首的好时节,至于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这个问题留着下次再说。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研究为什么古代人要午时斩首,其实这个问题也没啥根据,因为古代人也没有非要午时斩首,有一种情况就不用午时斩首,那就是夜里宣布斩首,等到天明之后执行,这个时候就不用等到午时斩首。
只有白天行刑的犯人,才会安排到午时来斩首,而且斩首的地点一般都是在闹市口,以达到“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效果,让周围的人们唾弃他,这是他作为犯罪的代价,也是警示其他人,不要犯罪。
午时斩首,还有一些没根据的说法,尽管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是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我在这里也就简单提一下。
午时,阳光正当头,万物无影子,乃一天之中阳气最旺之时。在我国古代,封建迷信非常严重,砍头的犯人尽管罪大恶极,但是砍头这些人,监斩官、刽子手等等,都怕犯人死后对他们不利,于是阳气最旺的时刻斩首,以驱散他死后带来的威胁。而且,在这样的正午时分,将其斩首后,很难有机会走到奈何桥,这也是对犯人的最大惩罚。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午时斩首是为了犯人人性化考虑,因为犯人砍头前都有断头饭和断头酒,吃完饭喝完酒,再加上太阳暖暖的很贴心,一时间思绪可能会朦胧起来,不知不觉间,行刑已经结束了,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其实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有很大的漏洞,因为死刑犯死之前,很少有没心没肺的犯人,还会将断头饭吃完,然后再来一碗酒,他们当时已经濒临崩溃,根本没什么胃口吃饭。
其实,古代的人斩首并非只有一个午时三刻时间,天明也会安排斩首。而且,一般的斩首都是定在午时,而非午时三刻,只是在定都北京后的朝代才会采取午时三刻来执行,如今的清宫剧最多,大家听“午时三刻”斩首也就最多,所以,大家才有了“古代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这样的印象。
您好!你的声音好好听,可以互关交流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