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00:00
13:13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菜根谭》30堂处世修养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要让人知道;有才能要隐藏,不要显露,不要让人知道。总结起来就是:“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但是,论做人,仅仅做到光明磊落还不够。这一节课,我们来继续讲第二课——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大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大都遇到过很多投机取巧的人,比如,你身边的同事中,就会有非常擅长拍马屁、但能力却不太足的人。在短期内,投机取巧的行为可能会得到些许好处,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投机取巧并不可取,它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被别人瞧不起。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在明末清初,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小人”,名字叫做孙之獬。

清军入关之后,这个叫做孙之獬的人,就寻思着,现在既然改朝换代了,那就得找一种独特的方法,引起清廷的注意,然后给自己谋一个一官半职。他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把头发给剃了,跟满族人一样,留一个小辫子。

大家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汉人是不能随便剃头发的,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所以,《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因为自己的坐骑毁坏了庄稼,所以,就割掉了自己的头发,“以发代命”。但这孙之獬可不管那么多,他觉得对自己来说,这就是谄媚满清的最好机会。于是,他大张旗鼓地把自己的头发给剃掉了,甚至把家人的头发也都剃掉了。

等到清军来了之后,他就拖着长长的辫子,率领全家老小,跪在地上,迎接清军。清军一看,这跪在地上的清一色的汉人老百姓当中,竟然有一个人留着满族人的发饰,穿着满族人的衣服,所以一高兴,还真就赏赐给了他一个官。

什么叫投机取巧呢?这就是典型的投机取巧。孙之獬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小人”。

在《菜根谭》这本书里,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人啊,首先就应该像夏天池塘里盛开的莲花那样,明明是从池塘底部的淤泥里长出来的,却一点都没有被污染,仍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来自于周敦颐所写的著名散文《爱莲说》,原话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除了“出淤泥而不染”,做人还应该明知道可以投机取巧,却偏偏不去使用这种机巧的方法。

在《菜根谭》里面,作者对这两句话还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解释。

首先,他这样写道: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意思是说,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不接近权势的人可以说得上是高洁;但是,接近了权势却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更加高洁。

我们仍然来看一个历史小故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是做什么的呢?在出山之前,他是一个隐士。他归隐在一个叫做隆中的地方,每天读书、耕地,日子过得好不快活。然而,在东汉末年的大乱局之下,绝大多数有点才华的人,都纷纷站队,投靠各种势力,为自己谋求利益。

但诸葛亮却不骄不躁,自己归隐在隆中的小茅草屋里,认真读书、种田。什么是高洁?这就是高洁。从这个角度来看,历朝历代在乱世之中,放弃追求权势,躲在深山追求利益的人,都是高洁的。

不过,大家请注意,在这里,洪英明并没有一味地否定接近权势的行为。他首先认为,不接近权势当然是高洁的行为,但接近了权势却不被污染,这才是更加高洁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大约在公元207年前后,由于受到徐庶的推荐,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出山之后,就一直受到刘备的器重,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在刘备去世之后,更是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刘备甚至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做得不好,“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刘禅做不好皇帝,你可以取而代之。

但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尽管独揽大权,达到了权势的巅峰,可是诸葛亮做事仍然不骄不躁,从来不以权谋私,也不擅用权力排除异己。

你看,按照洪应明的说法,追求权势、接近权力,却不被权力污染,这就是更高层次的“高洁”,这就叫做“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如果洪应明告诉你,不要追求金钱,不要追求权力,这样做不高洁,那《菜根谭》这本书也就太不符合当代的潮流、太不接地气了。相反,他认为,如果你不追求这些,那你就是高洁的;但你追求这些,却不被这些东西污染,那你就更高洁、水平更高。

其实啊,我们当代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公司或者单位里面,不争不抢,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企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那说明你“高风亮节”。当然,你也可以去争权力、地位和利益,只是,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你不能被它们玷污,更不能因此就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

也正因如此,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就这个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观点: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一窍不通,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你知道投机取巧的行为却偏偏不去用,那你的水平就更高。

洪应明的这句话可就更厉害了。

首先,他鼓励我们不要钻研那些职场厚黑学,但是,他更提倡我们搞懂那些投机取巧的厚黑学,却不去使用它们。

为什么鼓励人们弄懂这些厚黑学,却又让人不去使用呢?道理也很简单——只有当你搞懂了这些的时候,你才不会被别人欺骗,不会被别人使用阴谋诡计给搞垮。

仍然拿诸葛亮来说,赤壁之战的“草船借箭”,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赤壁之战的时期,孙刘联军,原本就缺箭,短期内也造不好这么多箭,这本来是一件让人非常绝望的事情,可是诸葛亮却不担心——他略施小计,用草船诱惑曹操,曹操本来就多疑,一看来了这么多船,以为是孙刘联军过来偷袭,急忙命令士兵万箭齐发,把草船射得“体无完肤”。结果,箭全部扎在草船上,刘备和周瑜的大军也就有了足够的弓箭了。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可是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诸葛亮这个人,在对待敌人的时候,堪称“诡计多端”。如果不是“诡计多端”,他怎么能帮助刘备多次取得胜利,最后三分天下呢?

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不懂那些投机取巧的职场厚黑学的。可是,他虽然都懂,可是他用了吗?他并没有用。在刘备身边,我们从来没见过诸葛亮耍小聪明,从来没见过诸葛亮谄媚刘备,绝不投机取巧。

这就是“知而不用者为尤高”的真正含义。

反观我们课程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孙之獬的故事——在明清易代时期,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跟着清廷混,随便找个投机取巧的方法,把马屁先拍上,那铁定可以给自己谋一个一官半职。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却没有去做呢?和孙之獬一起跪在大街上的那些文人和老百姓们,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把头发剃了,换上满清的衣服,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还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吗?

他们当然都知道,只是他们没有去做而已。“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孙之獬恰恰相反,他是知道了就去用,还以为自己的做法多么高明,多么超出常人。

结果,孙之獬的下场也很惨,清廷一开始确实给了他一官半职,可是时间久了,发现这个人只会拍马屁,实事一个也干不了,所以就又把他赶走了。

孙之獬的故事,其实对职场上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投机取巧,顶多只能帮助你捞到一些短期的好处,时间久了,是金子还是石头,管理者们总是会看出来的。在经济利益优先的现代企业之中,你不会真的觉得某个领导,愿意花大钱养一个只会拍马屁的人吧?

归根结底,能力才是第一位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鼓励“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的人,而不是那些只知道投机取巧、满肚子职场厚黑学的人。

好了,那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样。我们今天主要讲了《菜根谭》中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这条为人法则,如果说得再详细点,那就是:“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希望大家在听完这次课之后,也都能反思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的行为,并且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努力提升能力,避免投机取巧。当然了,投机取巧我可以不学,但其中的套路你也得懂,这样能避免别人用这种方法来侵害你的利益。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黛小姐

    说白了就是没有能力了人才会溜须拍马,来博得领导的好感,咱们靠实力说话不行吗?我们公司就有这样的人,看着讨厌死了反正我是做不来这种阿谀奉承的事,不过这种人没有能力做事,只靠嘴那肯定不行的,下场就像文中的孙之獬一样

    听友236739804 回复 @林黛小姐: 小姐你好

  • 李向辉0

    高洁还是陶渊明啊。诸葛亮算是待价而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