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神归国,让人想起遭美方阻挠,却毅然回国的她

清华女神归国,让人想起遭美方阻挠,却毅然回国的她

00:00
15:44

11月1日,“清华女神科学家”颜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离美回国。这位科学家的回归,得到了一片赞誉。

65年前,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当年学成归国却遭到美国重重阻挠,为了报效祖国,不惜搭上全部家当。

甚至在困难时期,严辞拒绝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毅然坚守国内,为祖国的半导体事业奉献终身。

她叫林兰英,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校200年第一位女博士,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中国半导体事业开拓者”、创下了数个“新中国第一”的共和国脊梁。

她和林徽因是校友,也是老乡,但比起后者,她的名字就显得甚为陌生。她的一生,恰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共和国卫士的真实写照,她的名字更不应当被遗忘。

林兰英家是福建莆田的名门望族,祖上走出了曾扳倒严嵩的明朝御史林润,林兰英的父亲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曾就读于上海大学,还担任过南昌《国民日报》的编辑。

莆田被称为“文献名邦”,有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遗风。但这个良好的风气,只属于“子”,与“女”无关。

1918年,林兰英出生,她的祖母直接丢出一句:“没用的东西”。林兰英的母亲也深受这种思想的禁锢,因为一心只盼男孩,林兰英的四个妹妹先后被送了人。

留下林兰英是想着能把她快点拉扯大,好支撑起家中的大小事务,日后好给两个弟弟扫除后顾之忧。可林兰英偏偏不认命,7岁那年她向母亲提出想读书,被母亲拒绝。为了能上学,林兰英不断地央求母亲和祖父,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里3天不吃不喝。

最后硬是靠着绝食,为自己争取来了学堂的“入场券”。

每天从学堂回到家,她先要完成了母亲交代的家务活,等到家人都睡了才能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

有一天,天下着雨,母亲端来一大盆螺蛳,要她剪尾巴,眼看期中考试就要到了,林兰英边剪边翻书背诵。

母亲顿时火了,一把将她的书扔到大雨里。看着被淋透的书,林兰英泪如雨下,再看看一旁自在玩耍的弟弟们,她的心里憋着一口气:“我偏要给女孩争口气!”

林兰英异常刻苦悟性也很高,不仅是文学,数学、历史、地理这些科目,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虽然林兰英的成绩让母亲刮目相看,但等到她小升初的时候,母亲还是横加阻拦,林兰英不服气,自己的成绩比弟弟们都好,为什么他们能上,自己却不能?

母亲知道在读书这件事上,自己拗不过女儿,于是便给她设了个门槛:“要上也成,但学费得自己挣,还不能耽误家务活。”

没想到林兰英一点没有犹豫:“好,我就自己挣!”

母亲虽然有些讶异,毕竟那个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还要上学,想挣钱不仅没机会更没时间。但林兰英自有妙计,她知道学校里针对成绩靠前的三五个人,特别是第一名,会有减免学费的奖励,所以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考第一。

1930年,在校长的“保送”下,林兰英从砺青小学免试升入全县拔尖的砺青中学。中学三年,林兰英拿了6个年级第一,不仅学费不用家里操心,还直接为自己打通了继续学习的道路,3年后成为莆田高中那届唯一的一名女生。

1936年,林兰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协和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她的优秀也彻底扭转了母亲的观念——变卖了自己的嫁妆,支持女儿读书。

读书期间,林兰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双双认可,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并留校任教。

从工作的那一天开始,林兰英便诲人不倦,亲手编写了教科书《光学实验课程》,获得讲师资格。

按照现在的标准,此时的林兰英已经身在稳定的“体制内”,并有着不错的前途,日后做教授、学者也是指日可待。

但她偏偏不安于稳定,就像儿时不屈服于“重男轻女”的教条一样,再一次踏上了一条内心向往却异常艰难的路。

当时战火连连,林兰英的胸中总有一股力量和声音,告诉她一定要为深受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做点什么。

曾经她通过学习,改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宿命,而这一次她立志:要科技救国。

1948年,留校任教8年的林兰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拿到了公派美国迪金森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

离乡背井远涉重洋,但林兰英多年积淀的学术功底让她拥有着绝对实力与自信。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拿下了数学学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大学荣誉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奖。

当时的数学系教授非常看好林兰英,称她为“东方才女”,并建议她继续攻读数学博士。1949年秋天,林兰英正站在自己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此时大洋彼岸传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林兰英闻之既欢欣鼓舞,更彻夜难眠。

她翻来覆去地思索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报效祖国?

虽然自己在数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和浓厚的兴趣,但依照当时的情势来看,能够为崭新而又需注入力量的国家保驾护航的,显然并不是数学。

于是在继续深造的道路上,林兰英再一次“反转”,没有继续数学上的辉煌,而是将目光瞄准固体物理的研究。

从家乡莆田到异国的土壤,林兰英看到了巨大的差别,而这也让她知道,无论是飞机、轮船,还是高楼、桥梁,乃至是机械、通讯、新材料半导体,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固体物理。

于是林兰英明白:唯有固体物理,才能兴邦救国。而身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祖国的需要。站在人生的分岔路上,林兰英最终选定为国为民的方向,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展开为期5年的固体物理研究学习。

林兰英的天赋与才学,吸引了业内专家的目光,对她倾囊相授。最终林兰英以优异的成绩出色的研究成果,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校200年以来第一位女博士,博士论文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杂志《物理评论》之上,引起轰动。

刻苦钻研的林兰英还得到教授推荐,进入长岛斯彭亚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一次,林兰英听说公司在制造高纯度单晶硅上遇到难题,虽然自己是搞基础研究的,但还是主动找到相关领导问:“我能不能看看?”

经过仔细观察,林兰英发现是单晶硅生长熔化时混进了杂质,导致纯度无法提高,于是提出:“试试给生长中的单晶做个罩,与外界的杂质隔开看看。”

林兰英的一个发现,使得困扰公司长久的问题迎刃而解。林兰英在业内的名气也与日俱增,公司一年之内为她加薪三次。

林兰英的薪资从7000美元涨到1万,许多公司都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想“挖”她,但因为另一份邀请,林兰英将这些一一拒绝。

像当年选择数学还是物理时所想的一样,林兰英的心中始终记挂着祖国。

所以即使在美国,学术有成生活优渥,但当林兰英接到一封邀请之后,毅然决然地决定放下一切。

当时正值祖国求贤若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亲自联络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希望能将林兰英邀请回国。于是一封来自祖国的邀请函,辗转来到林兰英手上,承诺每月270元薪资,请她回国参加建设。

一边是1万美元,一边是270元,但林兰英所关注的从来不是这些数字,而是为国效力。手握令她热泪盈眶的邀请信,林兰英毫不犹豫:“响应祖国号召,响应党的召唤,回归大陆,为年轻的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绵薄之力。”

林兰英的才华为她带来光荣与梦想,也带来人生中无法自控的另一面。惊讶于她的才华,美国早早将林兰英列入禁止回国的名单。所以加入斯彭亚公司也只是林兰英的权宜之计,一切只为等待机会回归祖国。

为了回国,林兰英先是以母亲生病为由,提出回国探病。没想到当她带着行李来到海关时,却成为FBI的重点关注对象,美国海关人员也对她横加刁难。

要她把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一一检查,最后目光聚焦在6800元美金和两个白色药盒之上。

林兰英解释:“药盒里是带给母亲治病的特效药”,对方听后直接要没收她手上所有现金,理由是“在美国赚的钱只能留在美国”。

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瞬间被扣,林兰英却一秒都没迟疑过,带着药盒和剩下的行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至此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因为药盒里正是她自主研制的,价值20万元的锗单晶和硅单晶样本。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几乎处于空白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却犹如“金钥匙”。

1957年1月,经过23天的舟车劳顿,林兰英抵达九龙换乘小船,而后双脚终于踏在了阔别十年心心念念的祖国土地上。回国后,林兰英将自己历经艰险带回的研究成果上交给中国科学院,并全身心投入祖国的半导体事业。

在林兰英的筹划研究之下,1957年,我国第一根锗单晶拉制成功。一年之后,第一根硅单晶拉制成功,三年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正式成立。

中国的单晶硅计划的实行,因此提早8年,同时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60年代才能着手研制单晶硅”的预测。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生产出单晶硅的国家。

但在研究事业不断突破的背后,也暗藏着困难与艰辛。

1960年是历史上的一段困难时期,林兰英深知祖国的困难,身为材料研究室的主任,林兰英心思都在科研上。她带着合作者们一起克服困难,从零起步一点点搭建实验室。

没有实验桌,她动员大家一起搬砖垒,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把健康与人身安全置之度外。当时国际上都瞄准了砷化镓的研究,但因为这种材料高达1238°C的超高熔点,以及砷本身的剧毒特性,国外许多科学家纷纷望而却步。

但别人看来没前途没可能的事,却在林兰英眼中大有可为。她将新型材料砷化镓的研究放到重点位置。

有一次,林兰英将砷、镓放在石英管内做实验,没想到连夜等待换来的却是一声巨响。石英管爆炸了,整个实验室内碎片乱飞烟雾弥漫,携带着毒素的砷气扑面而来。

但现场没有一个人闪躲,林兰英镇定指挥,团队人员倾力配合,等到一切稳定下来之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投入研究。一次次忘我的尝试,林兰英终于发现了砷镓不同熔点控温合成的新方法。属于中国的砷化镓单晶,就此以震惊世界的姿态华丽诞生,并达到当时国际上最好水平。

可没想到,1986年空间科学材料研讨会上,德国专家对我国的技术成果却极为不屑。本来林兰英打算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太空砷化镓单晶的生产合作。

但对方的无理让林兰英明白,与其寄希望于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中国人有能力自我成就。

儿时的林兰英,看着兄弟们自在地玩耍,暗暗地要为女孩争口气。如今当年的这份争气,升华为一种民族责任感,激励着林兰英一定要做出个样。

让那些傲慢不屑的人,看看什么是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林兰英开始将目光对准我国的返回式人造卫星,开创性地提出,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拉制砷化镓的设想。1987年8月,在第九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上,中国成功拉制出了第一块高质量低缺陷的砷化镓单晶。此后的3年间,3次实验均大获成功,并由此研制出半导体激光器。

林兰英也因此成为国际上最早在太空研制成功半导体砷化镓单晶的科学家,更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中国的人造卫星诞生了高质量砷化镓单晶”消息一出,震惊了世界空间材料领域,困扰了国际科研界40多年的太空材料制造难题获得重大突破。

两年之后,林兰英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邀请,参加国际宇航会议。大会上,林兰英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试验报告,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几年前不把中国技术放在眼里的德国专家,主动走过来与林兰英握手表示祝贺。林兰英也十分大方地回应,真诚希望日后有机会可以合作交流。

在林兰英的心中,只有爱国情怀与科学研究,也正是这份心无旁骛的宽广胸怀,才使得林兰英足以成为“林兰英”。

70年代,林兰英也曾经历人生中的动荡时期。美国得知消息,再次开出优厚的条件,想托林兰英的朋友劝说她去定居。但林兰英像当年舍弃全部存款时一样义无反顾:“20年前我回到祖国,20年后的今天,我就更不会到美国去了。”

有人曾问她:“为什么不愿回美国呢?如果您愿意,我可以为您安排一切所需。”林兰英再一次展现她的巾帼胸怀和气魄:“中国现在更需要我,我愿意并乐意与美国合作搞半导体研究。”

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毕生精力,林兰英一生未婚,不遗余力地将播撒自己的思想与力量。许多大中小学都出现过林兰英的讲学报告的身影,莆田中学至今仍设有“林兰英班”,这是一份怀念更是一份致敬。

林兰英总是传递自己从儿时经历中所生发的,女性自尊、自爱、自强、奋斗的精神意志。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林兰英作为代表以一席关于“平等”的发言振聋发聩:“平等首先是贡献上的平等,要求男女平等,妇女必须做出出色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2003年3月4日,林兰英与世长辞,享年85岁 。

林兰英的一生,不仅为千千万万的女性做出表率,更足以成为那些全身心为国为民的国家脊梁的代表。

当如林兰英般,背负了国家民族使命的人们,他们的名字被遗忘,我们忘却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遗失了那份最该被铭记的信仰与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