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你好,我是武志红,欢迎来到我的课程“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这一节课程,我来谈谈几个关键词“热爱、感觉和真实”。
这几个关键词,常出现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想过,这几个词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微妙联系。
我先来说说热爱。
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上学的时候,是真的热爱学习,大学兼职和工作后,我干什么都干得很起劲。
所以我自认为,我在做事上是有热爱这份品质的。这也包括兴趣爱好上,我知道自己是很容易上瘾的人,所以轻易不去尝试一些很花时间的爱好,怕一旦喜欢上就停不下来,不仅可能花费很多金钱,也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所以得控制一下。
但是,我在人际关系中,是缺乏热爱这份品质的。不过我们这个课程,本来主要讲的也是做事的心理学。
在上学的时候,我对热爱的稀缺性感知还不深。等工作以后,特别是公司做大后,我发现,热爱这个品质太罕见了,名校学历的人不难找,但热爱工作的人,百里挑一。
不仅如此,我也看到,有太多的老板,一样是缺乏热爱的,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在做一件事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已。还有很多老板认为自己的企业有使命感,但一了解他们,仍然会发现,他们对工作缺乏热爱,他们主要是靠勤劳、责任心来驱动的,他们总感觉到苦。
如果缺乏热爱的话,学习、工作和做事,对一个人来讲,的确就有点苦涩的味道了,他必须督促自己,才能把事情坚持下去,也因此他们真的需要休息。
然而,有了热爱后,工作本身就可以让一个人很愉悦,于是工作甚至有了滋养自己的特质了,并且都不怎么需要休息。
在一个短暂的时间片段内,热爱与不热爱的这些区别,清晰可见。
更要命的是,当把时间拉长后,你会发现,有热爱品质的人,他会出现不可思议的超级成长,最终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成为高手。
相反,缺乏热爱品质的人,他的成长就有问题,难以出现水平上的显著成长,很容易停滞不前。
这是热爱与不热爱带来的最大区别。热爱的人容易成为高手,不热爱的人,哪怕再努力也会停留在普通人的水平上。
讲到这儿,我要问第一个问题:如果不热爱会导致成长的停滞,而热爱会导致不可思议的显著成长,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继续来讲讲第二个关键词“感觉”。
感觉这个词,实在是太普通太常见了,在太多时候都可使用。例如谈恋爱时,大家都想找让自己有感觉的人。
再比方说,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总是问来访者: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热爱是稀缺的品质。尊重自己的感觉,一样也是一个稀缺品质。并且你去看那些卓越的人物,他们都会告诉你,尊重自己的感觉有多重要。
例如股神巴菲特说,他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诲来自于父亲,他父亲一再给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说三道四,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更加尊重你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能尊重自己的感觉,所以巴菲特才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相反,普通人总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更贪婪,别人恐惧的时候我更恐惧”。
例如乔布斯,他在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演讲中说:追随你的心和直觉,它们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
还有很多超一流的人物讲过类似的哲理。
这时我要问第二个问题:感觉是什么?为何超一流的强人喜欢强调感觉?感觉也会把人带到高手乃至天才的境界吗?
或者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恋爱的时候,你要找有感觉的?
接下来,我再谈谈第三个关键词“真实”。
熟知我的朋友知道,我是极度坦诚之人。多位朋友说,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坦诚的人。
这份坦诚意味着一定的真实,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但这未必是根本性的真实。
精神分析有一对术语“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英文是true self和false self。这我要讲一下,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自体是self更标准的翻译,但有时我也会使用“自我”这个词,但凡我用到“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时,我讲的仍然是true self和false self。
真实自体是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的自体,虚假自体则是先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后来则遁入到思维中,犯了向思维认同的问题,把思维当成了“我”,这就是所谓的虚假自体中的虚假。
这意味着,感受与真实挂上了钩,而思维则与虚假挂上了钩。
再说说我的极度坦诚。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这份坦诚有问题,因为我只做到了怎么想就怎么说,做到了与别人沟通时的真诚,但我太多时候做不到,我是怎么感受就怎么想,就是说我面对自己时是不真诚的。
这主要发生在人际关系中,我很容易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我虽然看起来极度坦诚,但我还远不够真实。
也因此,人际关系一直都是我的问题,在这方面,我的确是相当不擅长,我非常的普通,甚至有时候还处在困苦的水平上,也因此不少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一般般,这还是借助了心理学专业的帮助,不然水平会低更多。
但在写作和思考中,我做到了真实,我尽可能完全尊重我的感觉,使用的故事除了文学作品、影视上的故事,那么生活上的故事都是真实故事,当然要改掉一些个人信息,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并且,在写作和思考中,我是怎么感受就怎么想,怎么想就怎么写。
我在人际关系中虚假,而在写作和思考上真实,长年累月下来,就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写作和思考上,我算是硕果累累,而且还有无穷无尽要表达的东西;
人际关系上,我还是有滥好人的部分,同时对人际关系有回避。
我特别喜欢说“真”,在给我的书签名的时候,常常写下类似的话语:
真相是永远的No.1;
真实,胜过完美;
真爱,从真实开始;
悦纳真我;
……
在写作和思考上,我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演化。即,我的思考越来越复杂,同时有难得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不可能靠思维的努力做到的,它是因为一直扎根于感觉的真实才能自动做到,并且我的思考不断在升级……
例如这个课程,十几年前我就想写了,书名也够抓人——考试心理学!但是我一直没有启动它,因为从感觉上我知道,累积的东西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可以通过查文献、采访专家等方式,完成这本书,但我在感觉上是不接受这种方式的,因为在感觉上,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直到春节前,看了序言中我提到的给孩子过生日并在蛋糕上插满课本的视频,我才一下子被深深触动,然后发现,我累积的东西已经是如此之多,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写了,实际上我已经写了很多东西了。并且,仅仅思考总结的时候,自己就觉得,这会是非常棒的一个成果。
当有这份感觉时,创作这个课程,我首先就有了一个巨大的愉悦。这份愉悦中有成就感,但更重要的部分是,我觉得这个主题有了一份完整感,而且我找到了答案,这个感觉是更加美妙。
这都是“真实”带来的好处。
这也引出了第三个问题:热爱、感受和真实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吗?特别是,它们和成为高手有联系吗?为什么高手都会强调这些特质?
我觉得可以说,所谓真实,必须是感受的真实。不仅仅人的自我需要围绕着感受而构建才叫真实自体,我们做事的时候,也必须投入真实的自己,也就是带着感觉的自己,和事情建立真实的关系。
这种真实,是第一位的。
如果做事的时候,你没有带进真实的感受,那意味着,你还没有和事情建立真实性的关系。
并且,当做事的事情,你投入了真实的感受,和事情建立起了真实的关系,你会产生愉悦,这份愉悦会回馈你,让你更愿意投入,而越来越充分的投入,就是所谓的热爱。
相反,如果你没有投入真实的感受,而只是在思维层面工作,这首先意味着,你拿出的是“虚假自我”,然后这意味着,你和事情没建立起基本的关系,也因此,你碰触不到事情本身,而和事情有了一份隔离。
这种隔离会让你停留在表面上,你会因此而懊恼,结果做事就成了一份苦差,要靠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这样一来,就谈不上多么愉悦了,然后你更不会拿出充分的投入,于是就缺乏热情了。
真实,是一切的开始。
但真实,必须有限定,那就是你的真实自体,除非你拿出了感觉,那才叫真实,而思维上的努力,不是真实。只在思维上使劲,是虚假自体的部分。
我们再确定一下,所谓的热爱,则是你与事情建立起越来越深的真实关系后,逐渐活出的状态。
所以可以说,热爱并非是关键,热爱只是真实的一个结果,它也像是深度关系的一个产物,是衡量你投入程度的一个指标。
带着感觉的真实,就有这样的重要性,如果你想拥有热爱这个稀缺的品质,就要拿出你的真实。
而不真实,就意味着,你和一个事情,或者一个关系,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声音太杂
武老师在喜马上也开播了,更方便我们学习了
真实,是一切的开始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
听友263411661 回复 @人生大亮: 蛇
杂音太多,呼吸音太重
一直讨论重要性,我来听这个就是因为我对重要性清清楚楚啊。大家来不都是冲着方法论吗?后面的正式课程也是这样讲重要性吗?方法论在哪里呀。 一直讲重要性只会让人紧张,很没必要。
感恩武老师的分享
呼吸好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