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61期:高级的自律,从来就不用苦撑

2022-361期:高级的自律,从来就不用苦撑

00:00
09:53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前段时间,刘德华线上演唱会在线人次数突破3.5亿!


已年过60的他,非但没有中年发福的迹象,而且唱功不减当年,这和他多年来一直保持“自律”不无关系。 


反观有些青年演员,不懂得节制,每每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就会被吐槽、诟病。


自律和不自律的人,过得就是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很多人会把早睡早起、每天运动N小时等考验意志力的行为,称为“自律”。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早睡早起,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每天运动的。


一味在形式上追求“严于律己”不是真的自律,而是“表演型”自律。


真正的自律其实顺应人性的:在对自己有真实、准确的认知基础上,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能够自我驱动着前进。


简单三步走,轻松实现自律“上瘾”,不用“苦撑”的自律才走得更远。




明确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小目标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说过:

“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99.99%的人,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怕自己开得比别人慢,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  


蔡老曾说,为了画漫画,他可以连续58个小时不离开椅子、连续42天不出门……


这种狂热,造就了他今天在漫画界屈指可数的地位。


蔡老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狂热”,是因为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想自己究竟要干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一个人不晓得把船开往哪一个港口,那吹什么风都不顶事。”

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却还是一无所获,就因为他们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我的目标就是“赚很多钱”或者“考上一个好大学”。


那么,“赚多少钱”才够多,“什么样的大学”才算好大学呢?


所谓“目标”,不是对未来笼统的某种想法或愿景,而是更直观的,通过一定努力就能拿到结果的合理预期。


比如:


“要运动”就是想法,而“一个月减重10斤”或者“练出腹肌”就是目标;


“要读书”也是想法,但“一个月读完4本”就是目标;


同样,“学英语”也是想法,而“通过雅思考试”或者“本次考试要拿到100分以上”才算是目标。


只是“明确想法”没办法让人真正行动起来,只有“确定目标”才能明确下一步的具体行为,这才是自律的基本前提。


有了目标后,还要学会“拆解”,倒推出一个个可量化的小目标。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大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意外拿到了冠军。


当记者问到他有什么秘籍时,他说:

“每次比赛前,我都会把整个比赛线路看一遍,并记下沿途醒目的建筑物。


比如:一座银行、一座钟塔、一座红房子……”


他把整个赛程以建筑物为终点划分为更小段的目标,并把每个小目标都当作终极目标来完成。


就这样,原本40多公里的赛程,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不要只是闷头努力,先抬头看看,设立一个目标,让自己有奔跑的方向。


在奔跑的过程中,每跑过一段路就能收获更多经验和信心,以后就能跑得更快。




养成习惯,和日常生活建立连接


有了目标,很多人忍不住就要给自己打鸡血,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殊不知,“坚持”对于自律来说,是最大的“谎言”。


《认知觉醒》一书提到过:


从科学上讲,人类大脑理性的部分,不论是发展历史还是发育程度,都远远落后于本能部分,本能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


比如:让一个从不看书的人每天看书,连续看一个月,他一定会感觉很难坚持;


而对于一个习惯了睡前要看书的人来说,看书就像刷牙、洗脸一样自然。


所以,把原本需要用“理性”来坚持的事,培养成习惯,转化为一种本能,就能一直做下去。


有“劳动模范”称号的刘德华一直都不是圈里最有天赋的,但他却一直都很努力。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主持人问他:“这么多年一直努力的源头是什么?”


他说:

“当你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不会有压力了。”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习惯的力量》一书这么说: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书中还介绍了培养习惯的简单“四步走”,帮助我们轻松养成好习惯:“信号-渴求-惯常行为-奖励”。


直接拿我自己举例吧:


把“下班一回家”设为“信号”;激发“渴求”——运动20-40分钟;


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惯常行为”;


通过规律的运动,我感觉身体变轻松了,精神也更愉悦了;


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我会把这个“闭环”一直循环下去。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但都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个时间或事件作为“节点”,触发“行为”。


比如:早上一起床,就做瑜伽;


睡前10点钟,就去看书;


休息日早上,先去打羽毛球等等。


而为了更快地行动起来,“渴求”这步可以从很微小的行为入手。


比如,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先从通俗易懂的书开始,不要上来就看内容深刻的大部头,就更容易把“闭环”完成。


说到底,自律不是为了磨炼我们的意志力,而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必要改变。


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地调整现状以变得更好,就能很轻松地做到自律上瘾。





建立反馈,持续收获即时的正向反馈


《认知觉醒》一书中提过: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坚持下去,都是因为得到了“正向反馈”。


比如:


学会了几道新菜,得到了家人的夸奖,就会想着再学几道;


运动健身一个月瘦了10斤,以后不用别人督促也会自己去;


练了两个月的口语,连外籍老师都对你刮目相看了,就会想要练得更好。


因此,也有人把“正向反馈”称为“执行力的源泉”。


而且,反馈越即时,执行力也越强。


一名大V在节目里提过,曾有一名电台负责人问他:

“台里的广告业务员流动性太强,怎么办?”

他调查后发现,台里的广告时间划分很不合理,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广告费也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


如此巨额的费用,导致很多业务员一年都签不下一笔订单,自然待不住。


他建议把时间划分得更短一点,这样,几秒钟的广告只需要二、三千元,商家更容易接受。


业务好做了,员工自然也留下了。


人的天性会高估短期行为带来的改变,而低估长期行为改变的结果。


读书、运动、学习等自律行为的正向反馈都是延时的,也更容易消磨耐心。


为了把长期的事情坚持下去,我们就要在中间多建立一些即时的、正向的小反馈来积累信心。


就像马拉松比赛中的能量补给站一样,有了中途短暂的休息,整个过程就不会那么难。






真正的自律,是顺应人性的


撒贝宁曾在某综艺节目里,把自律分为两种:


一种是低级自律,像孙悟空一样。


在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需要唐僧念经来提醒他,本质上,这种借助外力的自律不算自律; 


而另一种,则是高级自律,像唐僧一样。


心中有佛法,明知前面有那么多苦难在等他,还是会一往无前。

觉得自律难的人,都是没有弄清楚自律的本质。


其实,自律就是在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把心中所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的行为。


点个在看,你有多自律,就会有多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沐安好

    自律是顺应自然天性的

  • 听友199483525

    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