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正观视评:
万万没想到,一个“是人”和“斯人”,竟让网友们吵翻了。哪怕是人教社回应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直是“是人”,更有不少网友翻出了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以及各种权威典籍,也证明是“是人”,但仍有大量网友坚称记忆中学的是“斯人”,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斯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广泛,大众接受度更高,已经刻进很多人的记忆里了。从影视剧到课外书籍,甚至是一些教辅,基本上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影响力太大了,甚至大过了教材。而且,人教版之外的一些教材,据说也有写作“斯人”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不难理解,从语言上讲,“斯人”读起来更顺口,而且古文中表示“这个人”“这类人”时,也确实用“斯人”比较多,例如我们熟悉的《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等。此外,在现代语言中,我们也常说“斯人”,比如“斯人已矣”,反倒是“是人”这个词几乎不用。
那么“斯人”到底算不算错误?我觉得不算,首先从学术角度说,《孟子》本就有不同版本,有“是人”也有“斯人”,虽然现存最早的《孟子》刻本写作“是人”,但那也是唐宋以后的了,距离孟子一千多年,也不能保证就是《孟子》原文。
而另一方面,“斯人”在社会面流传更广,大众认同度更高,也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那么既然“斯人”和“是人”意思差不多,为什么不能用“斯人”呢?只要不是语文考试,写作“斯人”没什么问题。
其实,文学作品诞生后并非一成不变,也会随时代发展演变。我们学的很多古文古诗,和作者所写原文都有出入,甚至有多个版本,与其纠结哪个是原作,不如想一想大众更认同和愿意接受哪一个。文学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只有顺应时代、符合民意,才能保持生机。这或许是此次大讨论所带来的一个启发吧。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