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享》——太极拳是练什么的

《极享》——太极拳是练什么的

00:00
38:55

太极拳是练什么的?


——在咸阳永年杨氏太极拳培训中心的讲座


这次非常高兴和荣幸来到咸阳永年杨式太极拳培训中心,参加扎西老师85岁寿辰庆典活动,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扎西老师这一门的弟子。扎西老师的影响力不仅在咸阳、陕西、西藏,而是遍布全国各地。我在很多地方也都接触和听到许多老师给我介绍咱们扎西老师和她这个传承体系的有关情况。她提出来的“感恩太极”这个概念,也是咱们扎西老师的这些学生传人共同努力的一个理念。“感恩太极”我觉得非常好,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自己从太极当中去受益;另外一方面把它传播介绍给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去实践。“感恩太极”现在不仅仅是一本书了,我今天上午听大家诗朗诵还提到这本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太极拳发展当中的一个概念,一个响亮的品牌。由于这种影响力,它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太极拳的锻炼当中来。


昨天我一进来看到咱们院里边的标语是弘扬扎西精神,我当时跟高主任探讨询问这个扎西精神现在你们总结的是哪几条,要好好弘扬一下。总结出来以后,扎西精神不是只属于扎西老师的,也不属于这个门派,它应该属于各种时代与太极相关的文化建设内容。太极拳每个时代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物,但是它的核心精神是贯穿的,这个精神就是太极拳的文化精神。扎西精神总结、提炼的可能有若干条,甚至扩展写成一本书。但我个人的理解它的核心起码少不了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奉献,奉献大家讲的比较多,它还不仅仅在于你去教教拳的问题,是对于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的文明成果,它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如果具备了,它自然地会促使你、带动你去做更多的各种形式的奉献。

第二个方面就是文化。健康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如果我们倡导的太极拳离开了文化,第一不可能发展的更广更长久,第二不可能有更高的层次。文化始终是太极拳一个最核心的精髓,文化的东西不是虚的,不是像我们很多人理解的我练练拳、练练功夫,了解一下技术拳理就可以了,有没有文化无所谓,这种概念不对,在太极拳中,文化是一个特别核心的东西,是特别需要落实落地的接地气的东西。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关于太极文化方面的认识和看法。第二个就是讲一讲太极拳是干什么的,练什么的。第三个就是关于太极拳的一些练习原则和要领,具体的要领就讲一讲关于太极拳几个核心的方面,不管你练哪门哪派,都是应该了解、遵守和重视的。

第一,关于太极文化。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也是我在1987年全国武术科学研讨会上论文讲的,我说“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践方式”,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太极拳是用一种人的形体语言,生动、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我们看太极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首先,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理论和技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内容的体现。中国文化最难的是什么?是“知行合一”。历代做学问的很多,实践家也很多,但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很少。一旦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是大家。我们熟知的孔子是知行合一,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就是能够把理论融汇到技术实践中去,融汇到你的生活、人生中去。比如我们都知道抽烟有害,但很多人还去抽,这就是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传统太极拳中有一个术语叫“心手不接”,心手不接就是这种脱离。更高层次上就是“合一”,这个知行合一还不仅仅关乎你的知识,你要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去实践它,太极拳就是从一个生命的角度实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你练习一段时间的太极拳,可能就会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叫“道法自然”?什么叫“盈虚有象”?如何才能“随曲就伸”?什么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些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不再是口头上的名词,而是活生生的感受。

中国人讲究修为,对于研修中国文化来说,如果你练了太极拳,就给你提供了一种最便捷、最直接、最高效、最深刻的直达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结构的一个通道。比如你练一个站桩, 体会一下什么叫“虚其心,实其腹”,站了就知道了,在延伸去理解,就很实在地明白。我们古代的中医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到现在西医最尖端的解剖技术都找不到经络,而中国人在古代就发现了呢?他要通过反观内视,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小宇宙,拿自己的宇宙跟外宇宙相应和,用四时的变化跟人体的变化相应和,逐步长时间体会,这些东西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一种体现。以我们有限的个体去体悟无限的宇宙,以我们有常的形体去体验无常的变化,这也是太极拳练高级内功和太极拳技击当中的核心理论和技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太极拳中一一找到了它的对应点,传统文化在太极拳中不再是一个虚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如果展开去讲,可以在大学开一学期的课。举个云手的例子,关于云手的来龙去脉,它怎么练,它的含义是什么,它跟哪些哲学科学、体育运动健康相关等。一个云手讲透了就是一个系统,涉及很多方面,所以中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博大精深,非常的深刻。所以关于太极文化这是我的一个观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践,或者说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方式。

其次,太极拳当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信息,就是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化的信息。当你剖析一个太极拳的动作,你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给它一一对应起来,而且这种对应不是生硬的。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玄虚?其实关于太极哲学文化的源起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早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为了要生存要活命,要向自然学习,要向动物学习,所以很多动作早期是从仿生当中、从宗教祭祀当中演化的。早期的宗教祭祀很多内容都是舞蹈,比如所谓的“巫舞”,很多的动作在我们后来的太极拳当中也都有体现。当中包括一些太极拳的内功练习法,站桩、独立守神等。有的研究家认为站桩是从大树里悟出来的,树为什么往那一站,不动就能存活千年,自然有它自己的原理。没有站桩你体会不到,站完桩的人确实会有感觉。我们过去练习站桩最少两个小时,站得腿发抖,一收功站不住,噗通就倒在地上,必须得站。打坐也是,你必须得满两个小时,你一个半小时没效果,因为人体所有的循环两个小时走一圈,到了两个小时以上你才能有那种感觉。

我们平时读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习练者必看的文章,《太极拳论》一方面可以在你开始练拳的时候指导你怎么练,但是更重要的是练到一定的程度要反过来看,你再印证。中国的东西讲究印证,印证它,你会发现你理解的层次有变化。所以有的人讲,拳论是给练会了的人看的。不同的拳论各大家的注解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很大,因为它的角度、它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文化的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太极拳中每个式子,我们讲练到一定的程度,出现分化,形式上、形态上分化了,但精义上、原则上高度凝练统一。从拳可以悟禅,禅宗讲一开始拳是拳,练到第二阶段拳非拳,第三阶段拳又是拳,就是这个动作它的全息信息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动作它可以容纳很多的信息,它的开合、它的进退、它的顾盼,都有内在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人肢体上的东西,它有文化的东西。关于文化方面我就简单地讲这么两点,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展开说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做更加深刻的讨论。

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就是从太极拳的角度解读《道德经》。我不是说《道德经》是为太极拳写的,是理解它的一种方式,一个角度,研究《道德经》里每一句跟太极拳内在关联的话。这个就是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去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传统的经典典籍联系在一起。不是结论,是试图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下面我就讲一下关于太极拳是练什么的问题。这个牵扯到太极拳的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印刷出版了很多太极拳的书,但是关于太极拳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到很多地方有很多人说能不能给太极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说可以下,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下,可以从呼吸导引、意念调节的角度下,也可以从运动特点角度下,还可以从文化形态角度下,但都不要当作固化的、确定的答案。太极拳的概念很难下,因为它的内涵太丰富。大家在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研究层次上,这个定义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都很正常。不管太极拳的定义字面怎么下,太极拳的内在结构和内涵里很多东西我们是必须明确的。开始练太极拳和你练到一定的阶段,甚至练到高级阶段,这些都必须明确。

我觉得练太极拳,从实践来说,至少三个方面要把握完整。第一个方面,太极拳就是练“形”的。太极拳是一种形体训练,首先是要学动作,这一点其实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练形大家都不反对,甚至一开始就告诉你要照着画动作,一定要把动作画准。但是有一些人,他就对形的评价不高,就是你不能停留在练形的层次,甚至说你这个练的是花架子,言外之意就是说你只是停留在练形阶段。而且如果你说很注重练形,有的时候会受到非议,或者人家觉得你没有得真传,你只会动作,只会形。虽然大家承认开始入门是要练形,但是或多或少对“形”都有点轻视,这是一种偏见。

对于太极拳练形要高度重视,这个形是非常高级的,它不亚于后边我要讲的那两个所谓的大家都认为比较高的层次。你练不好形,太极拳不可能打好。你看很多老先生说到了高级阶段,到了“形无形意无意”时很美妙,但这基础来自形的不断练习。太极拳用意是到高级阶段有这种状态,但是你没到那个程度时,形上面一步一步的动作到哪个位置、到什么地方你是要明确的,人体生而为之形,这个形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阶段。如果形不准确,后边进入高级阶段的时候,它一定会拖你的后腿。相反地,如果你形练的非常准确到位,甚至后边那些“气”呀什么的,可以不专门去练,自然会来。这就是练形的重要性。你不要觉得“形”只是一个入门的东西,比划完了,老师你赶紧教我内功吧。“形”的训练急不得。我这些年研究中国太极拳和传统文化,接触了国内外众多的名家,其中有一阶段我重点挖掘、接触90岁以上的拳家,甚至100岁以上的。因为我有一个观点,我不听你说,我听的太多了,谁都会说,我就看你的实践。就像刚才介绍的,扎西老师今年85岁,原来身患重病,做过大手术,死里逃生,现在活得这么健康,还能传拳。她练的一定对,你再看她的书听她讲,一定有价值。所以我寻访90岁以上的拳家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一开始我觉得他们一定有很多内功的心法,结果我发现有相当一批老人精神抖擞,九十几岁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生活不用人料理,没有什么名气。一问人家根本不懂什么气、意这些东西,人家就是一个形,太极拳或者八段锦,或者易筋经,或者其他的什么。练得非常准确。人家说,我没有那么多高深的东西,我就是这个。但是你再往下一看,那个形非常考究。比如一个推掌,你推到这跟推到那是不一样的。差一点,效果上就差很多。你推到这,百会没领,你往那一推,百会领了,这个是不一样的;你收到这,收到那,是不一样的;你这两个手推跟一个手推不一样,往侧面推跟往前面推是不一样的;你135°推和90°推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手一高一低地换着推和两个手高低一样,也是不一样的。

“形”要静下心去练,感觉是不一样的。静下心才能调动内气,全身处于“松静”的状态,一推掌,手三阴、三阳经牵动以后,就会贯通内气,气达梢节。内气如何运行,也和“形”的练习有关联。你的掌心稍稍一含,手指扣住,气就收住了,你掌心手指往后一翘,气出去,就散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手型符号表达。如果你站桩站3个小时以后,你脸色苍白,不用谈什么意念了,这个就是“形”没练好。所以太极拳首先要练形,虽然大家都知道,形是入门,但是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形,不要觉得它是个低层次的东西。“形”的层次非常高,“形”和“形”不一样。所以好的老师,过去练传统武术的,包括太极拳在内,为什么让你练3个月、3年反复抠一个动作而不教你别的?就是在磨你的形,在调你的形,这个形一定要准确,这个姿势很重要。

学书法也一样,有经验的老师上来不会马上教你笔法如何、结构如何,会先训练好你的写字姿势、如何控笔等,等你的书法水平越高的时候,就越明白正确的书写姿势如何重要了。所以一开始大家一定要打好太极拳的这个“形”。

太极拳是要练“气”的。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你看所有的太极拳论,打开一看,论述“气”的比比皆是。大家说你练拳是不是花架子,就是说你练拳有没有气。关于“气”的理论我就不讲了,要讲气,有人总结了关于中国古代的“气”论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各种武术拳种里面也有很多。

练气我想重点强调两点,第一个,气要顺畅。你所练的气不能淤,要淤塞了,其他的就不用练了,越练越麻烦。所以,气首先是要顺畅。太极拳论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叫“气遍身躯不稍滞”,所以气一定要练得顺畅,一定要通达到每个关节、每个细胞,通顺畅达,这样才能通。中医讲“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不通造成的,所以气首先要通。第二个,气要鼓荡。如果气顺畅了,它在你体内运行无碍,只能说你有了气的能量,但怎么用?练拳的目的一定要让它鼓荡起来。太极拳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气功,为什么高级?就是“动静相生”这四个字。好的养生一定是“动静相生”,很多长寿的修持者都很注重这四个字。

我们一度是走过弯路的,比如“气功热”的时候曾经出偏很多,我们曾经组织过专家纠偏小组。很多出偏的人是在练习静功的状态下产生的,因为他“性命双修”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又是另外一个的课题了,以后有机会再讲。一些出偏就是这个“静”的方面做到了,“动”的方面没有跟上,“性命双修”其中一层是跟“动静相生”相结合的。所以有的人一度提出来“生命在于静止”,也有人提倡“生命在于运动”,这两者都有道理,但生命应该是“动静相生”的,静功和动功相结合。太极拳高级,牛就牛在这,它就是动静相生的。太极拳本身就是气功,你练太极拳,每个动作都是桩功,它有动桩、有行桩,所以动静相生很重要。

动静相生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鼓荡,也就是我讲的气的鼓荡。只有鼓荡起来了以后,气的滋养效应才能发挥。一个“如封似闭”,它就来回开合鼓荡,前后左右,回环往复。气只有鼓荡起来以后,形成了一潭活水在身体里,而不鼓荡这个气就活不起来。鼓荡在《太极拳论》里对它有个注解也是四个字,叫“气达梢节”。气鼓荡起来了,才能达梢节。有人说练拳时体会不到气达梢节,就因为没有鼓荡起来,而达不到梢节,它就形成不了滋养全身的作用。当然人体的梢节不光是指尖、足尖,每根发梢都是梢节。只有到达了梢节,气才能鼓荡起来,就像一个球一样,没有死角,所以这个气一定要鼓荡起来。我们练太极拳每个动作的“形”调好了,你就注意体会,有没有这种气的鼓荡感,没有鼓荡感就去找。没有鼓荡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你没有内功,所以练气的第二点是要“鼓荡”。

练气的第三点是“养”,要营养。气要守住,不能发散出去,像前面讲的,你练的气运转了,流畅了,也鼓荡起来了,但如果全散出去了,能量弱了,你成一个瘪壳,没了。“练”好了还要“养”好,所以要注意“收”,要能够收住才行,这个气才是你的气,就是你的“内丹”。道家讲“练丹”,有“内丹”“外丹”,外丹过去有很多伪科学的东西,不少帝王想长生不老都去求,结果吃了以后都中毒。“内丹”讲究内练,有些练法有它自己的科学道理。太极拳的很多拳理、拳法是跟道家的一些养生理论密切相关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要向体内求“仙丹”。太极拳是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扎西老师过去得了重病,她就通过跟赵斌老师学习太极拳,把握自己的命运,然后再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够把握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关于太极拳练习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练“心”,或者我们通常说的“练意”。我们一般说“以心行气”,然后气达四梢。“心”跟“意”有区别,“意”是我们主动性的意,这也是一个比较深奥的专题。经常有人问这个“意”和“心”是什么关系,“意”是你主动性的,我要用意,我练太极拳之前我先起势抬手,要有个“意”在那。或者你练到一定程度,你说“无意之中是真意”,你也是先有个意。“心”是更深层次的,它是一种自然性的、自然萌动的东西,它不需要主动性去启发,所以它是“道法自然”这个层次,太极拳练到高级阶段后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练心。太极拳中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你的动作与心意的高度相通。这个动作可能去年你练的跟今年练的不一样,这很正常,如果你去年练的跟今年练的一样,就不对了。规范的角度另说,太极拳到高级阶段不太强调规范。竞技太极拳比赛中你什么时候上场、亮掌都得是多少角度、腿到什么高度,那是规范性的。


你的人、你的身体状况、你的社会状况、你的家庭状况、你的工作状况、你的学问、你的交往都在发生变化。你自己对你自己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拳的理解也在变化,所以练拳是一定要变化的。这个我们从前辈大家都能看出来,杨式太极大家杨澄甫先生中年的时候拍了一套拳照,后来又拍了一套,你细细看里边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不同时期对功夫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孙禄堂先生留的拳照很多,你看他不同阶段拍的都不一样。吴鉴泉先生的拳照,你看他穿一套灰衣服的和穿一套白衣服的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哪个对哪个不对,说老年的一定对,中青年的一定不对,不是这样的。功夫当然是老而弥坚,但是体能、身体的状态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为什么人老了,拳也变化了?这是拳的自然规律。因为随着年龄变化,他对社会、对拳、对人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原来一挥手想的是要把人家打出去,现在一挥手想的是要把人拽回来,这个出手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者那边一出手只是想把人来的劲化掉,这边可能是化掉以后要打倒。还有就是,注重技击效果和注重内养效果的侧重点不一样,体现在拳架上也有区别。出手不一样,拳里边神、意、气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到最后练“心”的阶段是把你太极拳的形意、形神练好,那是一种高级阶段,那个高级阶段可能我们现在达不到,但是你必须知道。你要有个目标,知道有这么一个状态。我们宇航员能上天,你上不了天,但你知道有这个原理,有这么一回事。

所以我觉得练太极拳练形、练气、练心,是缺一不可的。练拳一开始,不同层次的人比如说一个人学问很高,他运动能力很强,他的起步跟一个从未接触过运动没什么学问的人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一起手就能练气、练心。我觉得这三者没有高低之分,有的人就觉得形比较低,第二阶段练气,第三阶段练心比较高级。我觉得是同等的地位,同样重要。所以一定不能忽视,你到了高级阶段可能合而为一了。


图文选自《极享·余功保太极演讲录》


版权归属:人民体育出版社


朗读:毕   胜

剪辑:小单鞭

排版:舒   克

校稿:小云手

审核:俞   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