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卡门》是世界十大经典歌剧剧目之一,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首演于1875年,至今仍长盛不衰。剧情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热情坦率、自由大胆的吉普赛女郎卡门先是爱上了淳朴、憨厚的龙骑兵班长唐·何塞,后来又爱上了英俊潇洒的斗牛士埃斯卡米罗,最后被唐·何塞杀死的爱情悲剧。作品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写了西班牙社会最底层群体的真实生活。在这部歌剧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咏叹调,如《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岀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观众们往往醉心于这些咏叹调的华美抒情,却忽略了序曲和幕间曲作为歌剧音乐密不可分的部分,同样精彩纷呈,震撼人心。
歌剧全剧正式开演之前,由乐队演奏的一段乐曲被称作“序曲”。序曲在歌剧中的功能主要有:预示剧种样式、先现音乐主题、提示人物形象、暗示剧情梗概等。如何将序曲与戏剧紧密相连,使之成为歌剧的有机部分,一直是有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们冥思苦想的课题。歌剧《卡门》的序曲用生动辉煌的旋律、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节奏、丰富巧妙的配器手法描述了斗牛盛会的热烈场面和斗牛士的勇敢形象,除对歌剧的风格和情节做了很好的预示外,还常作为独立的管弦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序曲兼具回旋曲式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
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它是埃斯卡米罗所歌唱的咏叹调,广为传唱。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结束部分出现卡门的音乐动机,带有不祥的气氛,在弦乐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出悲剧性主题,暗示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在强烈的不协和音响中结束。
歌剧中的器乐音乐,在幕与幕乃至场与场之间带有长短不等的乐曲,用以转折情绪或填补换景空隙,通常称作“幕间曲”或“间奏曲”,后来常被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幕间曲在《卡门》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每一幕因为幕间曲的存在都似乎独立成了一部单独的歌剧,同时又暗示着时空与环境的变动,并对四幕的剧情起到了暗示和连接的作用,成为歌剧《卡门》独特的风格特点。
《卡门》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幕间曲选自第二幕中唐·何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岀洒脱而富有活力的主旋律,营造了整体的气氛,表现唐·何塞心中始终保有的军人荣誉感,塑造一个更立体的形象,也为第二幕中唐·何塞从士兵到走私犯的身份转变埋下伏笔。
歌剧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幕间曲,描绘了这处离唐·何塞家乡不远的地方宁静美好的田园,是卡门与唐·何塞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乡间田园中甜蜜、浪漫爱情的写照,甚至被称为“牧歌”,可见是多么充满诗情画意!全曲只有短短的43小节,4/4拍子,E大调,近乎稍快的小行板,开头在竖琴分解和弦轻柔的伴奏下,一个充满田园牧歌风格的主题由一支长笛奏出,旋律平和而优美。这个幕间曲早已成为古典音乐作品中唯美而不朽的片段。
《阿拉贡舞曲》是歌剧《卡门》第三幕与第四幕中的幕间曲,铺垫了后来的悲剧,开头欢快热情的曲调由管弦乐队全奏而出,明亮的铃鼓轻盈的伴合着三拍子的舞曲节奏,使音乐洋溢着活跃气氛。接着,在弦乐拨奏和竖琴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忧郁的旋律,在音乐逐渐走向辉煌的高潮后,又转入悲剧的沉闷气氛之中,在平静的声浪里,乐曲结束。这首幕间曲极具西班牙特色,无论从配器、古二部曲式和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曲式结构、半音化和弦的运用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更能体现出比才的创作风格。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