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本的字体
朱子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大家好,这里是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南平市建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大儒传芳书香建阳》系列节目。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建本的字体》。
两宋时期的建本,行文舒朗,落落大方。建本在刻印过程中逐步创造出自己的做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字体上,宋建刻本因出版商或堂号要求,选聘相应的书工进行誊抄。字体多以柳体为宗,起落顿笔,结构方正,大多娟秀清丽,字画严谨不苟,锋棱峻峭,瘦劲有力。正文横一样粗细,劲媚丰润。如余仁仲刻《礼记》《春秋公羊经传解诂》等最具有典型性。也有采用颜体,因颜体竖划相对更粗,笔划太粗则容易晕器,因此书工会特意把竖划抄写稍细一些,印出的书稿不仅有颜体的美观大气,又能使版面清晰,便于观览。这一时期,建阳的刻坊中还有极少数的刻工,如余氏刻书世家中的书工余焕擅长用小篆体刻字。
元朝初期、建本字体版式还是基本沿用南宋旧习。元中期,建阳书坊主多效仿各地采用赵体,也有部分使用颜体,不过比南宋时建本字体更瘦、更圆劲。此外,建阳少数一些善于创新的书坊,也有用行书上版,写刻精雅,别具一格:至元六年刘氏日新堂刻印虞集《伯生诗续编》、元末建阳刻印《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等。在元代,建阳还出现了草书版的书籍,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元代建本开始采用简体字或俗字,尤其在类书、小说等题材的刻本中最为常见。《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甚至出现了假借同音字的现象,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复杂的字,如“诸葛”作“朱葛”,“益州”作“一州”等。
明代是建阳刻书极盛时期,刻本字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明初起,建阳的建本刻坊依旧沿用元代的柳体及部分颜体,也有部分刻坊模仿宋代的柳体。字体或秀逸妩媚,或瘦朗圆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体逐渐变得棱角分明而显生硬。到了嘉靖时期,建本的图书受浙本的影响,多改向为用偏欧体的字体,版式越发整齐而且显出相应的规范版式。到了隆庆朝时,页面的字体更加方板整齐,部分书籍使用小篆写的古体字。此时,建本图书中原本大量使用的颜体字基本消失,字体渐次趋于点划生硬、撇捺较长的字体。到了万历朝时,页面的字体更加方板,横平竖直,越发呈现长方形,被称为“方体字”,被后世公认的印刷用的宋体字,这时基本定型。天启时,建本的印刷字体又呈现出一种新方体字,变得更长了,称为长宋体。待到明末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写刻本(所谓写刻是区别于印刷专用的方体字,采用赵体字,但不像明初本那么丰腴刚健,而是瘦削流丽)。
以上就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